本报评论员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的核心,也是建设农业“两区”的主导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浙江的实践看,发展现代农业,只有高素质的生产经营主体的参与建设,才能带来资金、技术等先进要素,才能实行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否则,就始终无法摆脱传统农业的局面。
虽然浙江农村改革起步较早,农业发展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与快速推进的城市建设,与工业和服务业的大集聚、大发展相比,农业发展明显滞后,突出表现在农业经营主体弱、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等,弱质化趋势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我省农业从业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1%,大专以上文化的仅占0.1%;而在年龄结构上,51岁以上的占53%,导致了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得到广泛应用、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等问题。因此,建设农业“两区”,首先必须解决“谁来建”问题。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培育和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
首先,要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要扶持一批带动力大、服务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业“两区”建设,尤其要造就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本土化、“航母级”农业企业。通过这些农企的带动,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环境,推动农业向高加工度、高附价值、高标准化方向发展,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其次,要引导一批能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现代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两区”建设,特别是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培育种粮大户,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培育壮大一批专业服务组织,落户粮食生产功能区,以改变小户分散经营的状况。要鼓励种养业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各类农村能人领办专业合作社,引导同类合作社通过整合、重组等方式组建联合会,支持合作社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强自我管理和经营服务的能力,并逐步从量的扩张到向质的提升转变。同时,要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农业市场化趋势,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基础上,将具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活动逐步交由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合作组织来实施管理服务,促进农业分工分业,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再次,要鼓励大学生、城镇青年和科技人员到农业“两区”创业就业,探索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或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就业的政府扶持机制,从政策、资金、社会保障等方面着手,引导更多高素质人才参与“两区”建设。同时,加强实用人才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的现代经营理念,激发经营主体的创新意识,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应对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当前,农业“两区”建设得到了全省各地的普遍响应,热潮正在之江大地蓬勃兴起。尤其是生产经营主体热情关注,积极参与,在其中的作用更为凸显。我们相信,只要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以“两区”建设为主平台,吸引更多的企业、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培育更多高素质的农业生产主体经营农业,并带动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市场,浙江农业必将迈出更为稳健的步伐,焕发蓬勃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