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能人,他种的葡萄在很多农展会上都获了奖,现在他又种了梨和桃,他说他种的梨也要像葡萄一样横着长,不但方便采摘,也便于管理。也许很多人不相信,但他种的梨已开始卖了。他就是永康市唐先镇夏杜曹村的曹发强。
常年聘请十几名工人,他自己也没闲着
近日,笔者慕名驱车来到夏杜曹村曹发强的梨园,由于人生地不熟,忽然车子左前轮掉进了1.5米深的引水渠。自己还没回过神,不远处的两位农民已跑过来帮忙,无奈车子太重,他们又是想办法,又是找人帮忙,40多分钟后,才把车子从引水渠里拉出来。
其中一人就是笔者要找的曹发强,长着国字脸的曹发强边擦汗边不好意思地说:“没想到会有车掉进去,看来这路还得修。”
一身朴素的着装,憨厚的笑容,乍一看,卷起裤脚在田里忙碌的他,很难与年收入几十万元的“农民老板”对上号。
“他家种了80亩大棚水果,一年收入最少50万元,常年聘了10多名工人帮忙管理,不算老板算啥?”旁边的工人乐呵呵地调侃。不过,工人们表示,曹发强虽然一年能赚几十万元,腰包鼓了,但仍然很勤俭,终年耗在田里忙生产。
在他的梨园里,曹发强拿着剪刀忙着挑选采摘梨果,1.7米的个子在低矮的大棚里钻进钻出,并时不时地招呼笔者品尝新518梨。
种植大棚葡萄,让他尝到了设施农业的甜头
曹发强说葡萄是他成功的起点, 这一点,周围的人都说他有眼光。
2007年,夏杜曹村被列为永康市千亩葡萄基地,当时当村干部的曹发强立即带头响应,发动群众采用大棚种植葡萄,可由于建大棚设施每亩需投资1万多元,而那时周边村都没有人采用过此项新技术,村民一来碍于资金困难,二来怕冒险,因此纷纷放弃计划,最终只有曹发强带头筹集了40万元当上了30多亩葡萄园的管家。“要投资40多万元时心里也挺矛盾的,连觉都没睡好。”说起初种大棚葡萄的经历,曹发强至今记忆犹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农业专家的指点和自己的精心管理下,第二年,曹发强的大棚葡萄获得了丰收,除了赚回本金外还有了部分余款。而且在专家的细心指导下,他家的红富士葡萄在各种农展会上频频得奖。
引种大棚梨,再次修成正果
2009年葡萄获得丰产后,曹发强看到了设施农业的春天。他再次投入60万元引种了30亩大棚葡萄,并开始尝试种植大棚梨,另外还种植了10亩露天水蜜桃。
种好葡萄对他来说已是小菜一碟,而种植大棚梨却还是新起点。
在梨园,笔者看到大棚顶部搭起了一根根横向铁丝网,长势高的枝丫已顺着铁丝横向攀爬,个别梨像吊瓜般垂挂于铁丝上。
曹发强说:“今年梨园的主要工作就是引导树枝横向发展,等明年结果率提高时,工人就能很轻松方便地采摘,还能为今后发展设施水果奠定基础。”
梨树需要异树授粉,搭建大棚后,空气流通受阻,因此在每次授粉期间,他都会拿上毛笔帮梨花传粉。和种植葡萄一样,他背后都有“智囊团”,不懂就问市农业局里的水果专家,成了他的习惯。根据市农业局首席水果专家陈红星介绍,在5棵梨树中还需穿插种植1棵异种梨树,这样可以提高结果率。
经过近3年的培养,梨树今年结果率比去年增加了10倍。由于搭建大棚,种植的518梨糖度明显高于露天梨,个头长相比普通梨强,而且还可以提前20多天上市,与套袋梨长相不分上下,外表美观、脆甜可口。
“拿到义乌卖20元一公斤,客商主动上门收购,销售根本不用愁,与露天梨相比,效益提高了1倍。”曹发强表示。
“利用大棚种梨,前期一般密植,提高产量,后期再把过密的植苗移栽,这样有助于高产。”陈红星介绍,搭建大棚种植水果,主要有以下好处:雨水少了,糖分提高了,而且大棚里病虫害少,喷施农药比露天水果次数减少,最重要的是还能提早上市时间,提高效益和食品安全。但特别要注意的是,大棚种植水果关键要选好品种。
葡萄滞销时该怎么办,他想得很周全
种葡萄的越来越多,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3年前他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桃树今年效益不好,一来没时间管理,二来管理经验正在逐步积累中。”曹发强表示,“今年大棚梨管理成功了,等手头的工作暂告一段落后,会抽出时间悉心管理桃树。以后如果葡萄滞销,自己便可以把重点移到大棚梨上。如果梨销售不畅,还有选择的余地——发展大棚桃。”
“今后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不断引进新品种,发展大棚水果,提高永康市水果知名度和品牌,走现代农业之路。”曹发强说。 秦艳华
大棚中间搭上铁丝,把梨树枝丫用绳子系在铁丝上,这样以后枝丫就会沿着铁丝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