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坚定推进农业创新回应时代发展新课题

——一论农业“两区”建设

  本报评论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浙江农业从效益农业的不懈追求、高效生态农业的探索实践中阔步走来,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但放眼全局、瞻望未来,现代农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时代对我省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近年来,部分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度的日益提高、农业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加剧等,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必须改变!只有用不断创新回应农业发展新课题,把“两区”建设作为浙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路径,下大力气,集聚优质要素,真正把农业“两区”建设好、管护好,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才能用更坚实的基础应对市场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在更高层面上确保粮食和农产品供应安全,在更高水平上为农业增收创造条件。
  加快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是保障食品安全的迫切需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省外人口大量涌入、粮食刚性需求不断攀升、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等问题结伴而来。我省目前粮食自给率不足一半,每年要调入1000多万吨粮食,在耕地越来越有限、吃饭人口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有效供给?答案只有一个:加快建设农业“两区”,确保世世代代吃饭的本钱。
  加快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米袋子”、“菜篮子”,事关老百姓生活。“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陈云同志的精辟论述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农业任何时候都松懈不得,尤其是对人均不足半亩地的浙江而言,更要牢固树立“以食为天,以民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农业“两区”建设的紧迫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将农业“两区”建设作为“三化同步”推进的重要抓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要进一步增强建设农业“两区”的信心,把农业“两区”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优化整合农业要素资源,扎扎实实地推进农业“两区”建设。
  加快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是考验创新能力的试金石。农业“两区”建设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无论是组织领导体系、政策保障体系,还是农业服务体系、技术指导体系,都将面临着新课题。一年多的实践证明,以理念创新为先导,按照工业化的理念、园区化的模式、项目化的管理,编制好发展规划,抓好招商引资,出台扶持政策,建好基础设施,搭建好农产品促销平台,使农业“两区”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集聚区,这正是各地不断创新换来的经验。因此,各地一定要坚持改革,不断开拓,认真完成好农业“两区”建设目标,全面提高全省农业发展的水平,向时代发展的新课题提交漂亮的答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