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下辖11个镇5个街道,人口118.45万,陆域面积926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为52.3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从去年开始,该市按照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一年启动、三年见效、五年成形、十年建成”的目标,以规划为引领,完善政策措施,扎扎实实推进粮
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目前,该市已全面完成去年2.122万亩的建设目标,今年18个项目2.46万
亩建设任务也已全面展开,其中箬横省级示范园区已建成了田成方、路渠配套的粮
食高产高效生产示范区,使今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有了良好开局。
坚持上下联动和宣传发动相结合,凝聚功能区建设的工作合力。充分发挥政府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行政推动和宣传发动力度,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加强组织领导 该市成立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全市面上工作的开展,并下设建设实施组和资金整合组,专门负责功能区的建设和资金的筹措、整合以及使用。各镇、街道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根据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专人负责抓好这项工作。
健全工作机制
相继制定了《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意见》、《粮食生产功能区项目建设办法》等政策措施,从工程建设、资金补助标准、验收认定、建设和后继管理等各方面,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进行规范,明确了操作规程和各部门工作职责,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通过电视报纸媒体宣传、干部进村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宣传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坚持规划引领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完善功能区建设的推进机制。紧密结合温岭实际,一手抓规划编制,一手抓政策完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推进体系不断完善。
科学编制规划 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12个镇(街道)的标准农田和基本农田为主对象,计划通过5-10年的努力,全面推进总面积达15.34万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其中至2014年建设9.69万亩、2015至2018年建设5.65万亩,建成后将年新增粮食产量400万公斤。
完善投入机制 设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5年不少于1亿元,重点扶持功能区内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壤培肥、农业机械化促进、三新技术配套和社会化服务。积极整合相关资金,引导农田建设、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实施,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完成。
加大种粮扶持 根据省、台州市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粮油种植、农机购置、社会化服务等扶持力度。其中,对大小麦、水稻种植面积20亩以上、油菜5亩以上的农户和规范化粮油专业合作社社员,在省政策补助的基础上,另给予每亩30元直接补贴,比去年提高50%;并且对种植早稻面积20亩以上(含20亩)的农户,市财政再给予每亩45元的补贴,种植面积100亩以上(含100亩)的农户,市财政再给予每亩50元的补贴;对购置插秧机的农户,在省购机补贴金额的基础上,再增加10%的补贴。
坚持农民主体和示范带动相结合,落实功能区建设的经营主体。围绕建设吨粮田目标,以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平台,以土地流转为抓手,推进生产和经营方式转变,落实好建设面积和经营主体。
深入开展高产示范创建 每个镇(街道)都把不少于当地水稻播种面积的10%作为水稻高产示范面积,并建有一个百亩以上水稻高产创建镇长示范方,泽国镇作为活动试点,开展整镇整体推进。水稻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村有1户种粮水平高、接受能力强的农户作为水稻高产示范户。还专门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高产创建活动和奖励。
大力培育功能区经营主体 该市目前已有种粮大户1656户,种植粮食作物面积10.8万亩,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近40%,成为早稻生产的主力军。积极扶持和培育粮食生产专业服务组织。全市已建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65家,有效推进了对功能区内的散户、小户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一系列作业服务,使功能区的粮食生产达到“五统一”要求。
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 全市建立了市级和镇(街道)土地流转服务组织13个,1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14.92万亩,累计流转率达到了47.81%。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实行统一的土地流转,确保粮食功能区种植粮食作物的主体功能不变,确保每年粮食作物复种指数达100%、农田复种指数达200%以上的目标。
坚持科技支撑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强化功能区建设的后续保障。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注重后续管护,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的长效性。
强化科技服务 深化粮食栽培品种、种植技术、机械化技术的成套技术研究,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开展阶段性技术总结,根据不同的水稻主导品种,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制订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标准化生产。
加强后续管护 对已建成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坚持“谁使用谁管护,谁损坏谁维修”的原则,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功能区管护制度。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及纸质地图和数据档案,实行纸质和电子化双重管理办法。同时,由市镇两级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管护补助经费,对已认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基础设施进行日常维修,保证功能区能长期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