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浙江农业的新变革

——聚焦农业“两区”建设

  □本报记者 陈鎏琰
  七月,骄阳似火。金华婺城区的省级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沉甸甸的稻穗“笑”了;上虞的水果精品园里,新鲜的葡萄“乐”了;杭州萧山区的生态鳖池里,肥美的中华鳖从水下“秀”出头来……
  去年以来,在人均耕地只有0.5亩的浙江,一场引领浙江农业新变革的“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让广阔的田野热力四射。
“两区”建设热潮涌动
  作为粮食自给率不足一半的浙江,怎样保障粮食供应?作为农产品刚性需求不断攀升的浙江,怎样保障农产品供应?作为农民收入已处高位的浙江,农业怎样为农民增收助力?
  一连串的问题在2010年初有了很好的解答。当年,省委、省政府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大局出发,启动农业“两区”建设,并下发实施意见,正式确立了我省未来以“两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抓手、主平台和主战场的战略决策。
  2010年10月22日,全省首次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在诸暨召开。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在会上强调,必须扎实开展农业“两区”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吕祖善还和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一起为诸暨万亩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揭牌。掷地有声的话语、全力支持的行动,再次让各地干部群众看到了我省以“两区”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心和信心。
  一时间,浙江大地上,一场席卷全省的农业“两区”建设热潮就此掀起。
  “两区”建设,规划先行。我省从一开始就提出,要将“两区”建设规划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有机衔接起来,不光将其列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还进一步细化、制定了分年度建设计划,并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全省11个市迅速行动起来,建立起由市政府领导为组长的“两区”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各地纷纷邀请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等专家智囊团进行规划编制,做到高起点规划。
  土地、资金等农业优质要素也迅速向“两区”汇聚。我省将中低产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循环经济等产业性资金集中“打捆”,70%以上用于“两区”。据统计,去年全省投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综合区的建设资金达到36亿元,堪称大手笔。同时,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等厅局还专门联合发文,指导各地以“两区”建设规划为依据,鼓励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向“两区”有序流转。
  据省农业厅负责人介绍,像抓工业园区一样抓农业“两区”建设,可以突出保障粮食安全和主导产业提升,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两区”的炙手可热,让一大批工商业企业敏锐觉察到农业领域的发展新空间,纷纷投身种植、养殖和加工业。
  去年,慈溪市与跨国农业企业正大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投入巨资建设占地2.5万亩的正大农业科技生态园;传化集团搞起了种子种苗产业;万向集团继续扩大养殖业投入……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在“两区”建设中吸引经营主体投资就达20多亿元。
“两区”建设成效初显
  在政府高度重视、资源优化集聚、主体积极参与下,我省农业“两区”建设进展顺利,成效初显。全省目前已公布98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191个省级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创建点、333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累计已建成1014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实现了从“搞规划、抓试点、探路子”向“抓落实、保质量、建机制”的实质性跨越。
  得益于新技术、新模式、新农具和新品种等“四新”成果在“两区”内的综合应用,“两区”内产业水平快速提升。
  去年以来,德清县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通过实施“稻鳖轮作”、“虾稻轮作”、“鱼稻轮作”等模式,不仅缓解了水产养殖和种粮争地的矛盾,同时实现了粮食的稳产高产。此外,温岭“早稻-西兰花”轮作模式、金华婺城区“牛-沼气-牧草(蔬果苗茶)”的内外双循环生产模式等,都在我省“两区”建设中得到充分利用,并取得良好成果。
  大量新型农机被应用到“两区”中,特别是今年我省出台的农机购机补贴政策更是明确规定,购机补贴资金优先满足“两区”内农户购机需求,在目前已使用的第一批中央2.4亿元补贴资金中,有1.8亿元用于“两区”建设,占总资金量的75%。“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生产能力都达到吨粮田标准,每亩比往年增收200元。”温岭市箬横镇种粮大户张才茂高兴地说。2010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1303元,比2009年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递增,“两区”建设功不可没。
  超过百亩的连片农田,纵横交错的水泥机耕路,高标准的防洪与排涝设施,各种农机忙碌其中……这个“两区”特有的景象,展示了浙江现代农业奋力跨越的今天,也让我们瞻望其又好又快发展的明天。
“两区”建设任重道远
  今年6月,突如其来的暴雨连袭我省,一时间,不少农田受淹,农作物被毁甚至绝收,给农户带来严重损失。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次大洪灾中,我省有不少“两区”由于规划科学、设施升级、技术给力,经受住了考验,为农民撑起了防灾减灾的“保护伞”。
  这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只有真正把“两区”规划好、建设好、管护好,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农业“受制于天”的困境。
  近年来,我省农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不断增多,除灾害性天气频发外,耕地承载压力加大、农资成本和人工成本逐年增加、国际市场贸易壁垒增高等,都抑制着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着“三化”同步推进。有关专家建议,“两区”建设已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下一步,“两区”建设理念还要再新些、资金整合力度还要再大些、主体带动能力还要再强些……只有这样,“两区”这篇大文章才可以做得更好、更深。
  据了解,我省计划到2018年建成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100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00个以上主导产业示范区,500个以上特色农业精品园。“两区”建设任重道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