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红旗飘飘

村民心中的“老娘舅”

——记平湖市农经局农经总站站长孙宝明

  □见习记者 姚力丹
  他,是强村富民的领路人;他,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老娘舅”; 他,36年在农经岗位上兢兢业业。他,就是平湖市农经局农经总站站长孙宝明。实行土地整村流转、成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农村经营管理监管网……孙宝明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强村富民的管理“经”。
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平湖新埭镇姚浜村人均耕地只有1亩多。“仅靠几亩地,农民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不可能真正富裕起来,壮大村集体经济更是无从谈起。”孙宝明意识到,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形成新的农业生产力。在他的指导下,2009年,姚浜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嘉兴市率先开展土地整村流转,全村流转土地2801.8亩,流转面积达100%。“刚开始,不少村民对土地整村流转心存疑虑,我就为他们算了一笔账。”孙宝明说,流转前,每亩地纯收益仅200元,流转后的农户成为股东,原来的承包田成了“股票田”,每亩地每年能得到500元的保底收益,70岁以上的老人还可享受每月30元的生活补助。“土地连片流转后,还便于发展高效生态都市型农业,推广机械化、精细化耕作,提高亩产效益,把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安心地转移到二、三产就业。”
  如今,姚浜村规模以上企业已发展到17家,工业经济产值达到2.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3300元。31%农户购买了汽车,40%的农户在城镇购买了商品房。“不仅是村民富了,村集体经济也水涨船高。”该村村支书姚道忠告诉记者,通过土地招标承包,村级集体财政每年就可增加净收入72万元。
为乡邻添一份祥和
  在同事眼中,孙宝明不仅爱专研、爱创新,更是协调乡邻矛盾的能人。土地承包、村集体经济管理、农民减负问题都是和农民切身利益最密切相关的。“无论矛盾多复杂,宝明都能不厌其烦地细心调解,他是村民们心中的‘老娘舅’。”平湖市农经局办公室主任李东说。
  2008年,新埭镇兴旺村一位村民来站里咨询土地承包问题,“这位村民的问题特别棘手。”农经总站副站长金莉告诉记者,由于早在十多年前她就主动放弃了承包地,村里就将土地转包给了别人,而新承包的村民不同意把土地退出来。孙宝明了解情况后,数十次跑到兴旺村,请当事人和村、镇干部一同坐下来开调解会,讲政策、找方法,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最终帮助这位村民重新获得承包权。
  “村民找到我这里上访,那肯定是有问题需我们解决,心里往往憋着一股气,嗓门也比较大,这就要我们包容理解。”为摸清情况,孙宝明每年都要在平湖市的95个行政村跑上好几遍。他告诉记者,每当有上访者前来,他总会先请对方坐下休息一会,递上一杯茶,请他慢慢说,“这样往往能平复对方激动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人物名片:孙宝明,男,1958年11月出生,浙江平湖人。1994年毕业于中央党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2001年起任平湖市农经局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站长。曾获得全国农经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先进个人、嘉兴市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工作先进个人和农经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