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紧俏早已不是新闻。近日,2011我省技工人才校企合作交流大会在杭举行,现场有省内外123家职技(院)校和212家省内规模企业参加洽谈。笔者发现,许多职技(院)校的摊位前,总有企业来要人。“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省内的一些学校,今年的毕业生早已安排光了。”省职业介绍服务指导中心负责人说,“今年职校与企业达成技能人才合作输出意向22792人,现在大多是在预订明年的毕业生了。”
技能人才短缺呈扩散化、常态化趋势
参加交流的123家职技(院)校,其中省外80家,可输送2011年毕业生约11.7万人,专业涵盖机械、制造、餐饮等50多个。而212家企业涉及行业包括制造业、建筑和批发零售业等20多个,总需求岗位达3.5万个。
在交流会现场,宁波菱茂光电有限公司、宁波保税区崴莱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等都开出了2000人的用工需求大单。其中,宁波菱茂光电需要技术员2000名,“员工月收入在1800—3000元(净收入),平均收入2300元。”
除了企业,地方劳动部门也纷纷出马。“舟山现在急需机械加工、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能人才,能否和我们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定向输送毕业生?”舟山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局长谢海君准备了满满一盒名片,遇到专业对口的学校就上去自我介绍。
技工学生成为香饽饽,很多省内中职学校无人可供,而省外的学生成为很多企业关注的对象。比如,广西机械高级技校一口气和10家企业达成了输出技工人才的初步意向,输出了1484名学生,其中和全球最大的铝车轮生产基地、位于新昌的万丰奥特控股集团签了138人,和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宁波恒威集团签了110人。
据有关部门测算,当前我省技能人才缺口达到700万人。“我省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黄亚萍分析说,“用工短缺呈扩散化、常态化趋势,企业缺工类型从技工短缺向普工、技工双短缺转变;缺工行业从制造业向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扩展;缺工区域从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蔓延;缺工时段从季节性向持续性、常年性演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经济的健康发展。”
据悉,我省今年将开展新一轮“12345”企业用工帮扶活动,即在全省新建100个技工人才输送基地,组织200次跨省劳务对接,举办3000场公益性技工专场招聘会,发布400万条企业用工信息,帮助企业培训50万名技能人才,切实缓解企业用工短缺问题。
中职学校挑企业看重企业和学生共同成长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郑老师说,“我们现在更关心的是高质量的就业,学生要进得去,留得住,能发展。我们给学生的目标是,进入企业第一年要了解企业,慢慢发展,争取第3年,就能当上个班组长。”
郑老师表示,学校毕业生中,温州本地的学生基本上不靠学校找工作,不少企业主动找到学校来联系交流,学校也会帮助学生挑选企业。“我们会选择那些能与学生一起成长的企业,这种企业要有企业文化,对员工有职业规划,最好是上市公司。中职学生毕竟和农民工不一样,你让他们做一样的流水线、普工,是留不住他们的,短则一两个月,长则3个月,必定是要走人的。”
本报综合
■延伸阅读:
至2015年浙江30%中职生可升学
不久前,在“首届全国媒体聚焦浙江中职行”的启动仪式上,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提出要将职业教育打造成终身教育的一环,让中等职业教育不再成为“断头桥”。
鲍学军说:“原来是把职教作为一个层次来办的,也就是所谓的‘断头桥’,以就业为主。但实际上,职业教育应作为一个体系来办,让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环,而不是断头教育。”他还表示,国家现在也在改革,出台一系列措施,而我省对于中职生的升学也做了很多研究,一些新的招考方式已在部分城市展开试点。
据悉,省教育厅在《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中职学生人才成长“立交桥”初步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分别达到30%左右和10%左右,专业学位研究生年招生规模达到1万人。
俞雯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