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由中国农垦农机化学会举办的水稻生产新技术论坛上,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演示的“水稻植质钵育机械化栽培技术”项目受到与会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认可,认为该技术实现了生物工程与农业工程、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水稻植质钵育机械化栽培技术”项目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副校长汪春教授领衔开展的一项技术创新与前沿研究,该项技术是以农业工程技术为主,结合水稻栽培、植物营养、生物化学、材料工程、机械工程以及控制工程等诸多学科形成的一门综合技术,该技术共取得24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项,该成果获得2010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据汪春教授介绍,该项目由水稻植质钵育秧盘制备技术、水稻钵育精量播种机和水稻植质钵育栽植机组成,水稻植质钵育秧盘制备技术是该项目的核心。秧盘生产是将水稻秸秆粉碎成5-10毫米长,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粘合剂,通过冷压制成钵育秧盘,秧盘在移栽到大田后30天左右完全分解。该钵育秧盘具有育秧不窜根,苗齐、苗壮、早分蘖、移栽不伤根、无需缓苗、抗低温、保水效果好等优点,比普通育秧增加12-15天有效生育期,同时还克服了原有秸秆还田的缺点,实现了稻草秸秆的有效利用。经过四年连续检测,土壤有机质增加0.23%,较常规育秧节省育秧土30%-40%。
据了解,水稻钵育精量播种机和水稻植质钵育栽植机则是为了配合水稻植质钵育秧盘技术而研制的。水稻钵育精量播种机投种准确,充种均匀,与常规育苗用种量相比节省30%以上,与非钵盘相比至少减少土壤使用量60%,还配合承装底土和表土装置及压实部件,实现播种、覆土作业一次完成。而水稻植质钵育栽植机的最大特点则是将现有的水稻插秧机通过更换秧针和推秧杆来实现水稻植质钵育苗的移栽,移栽后的秧苗不伤秧根、立苗率高,无漂秧,穴距、行距准确,同时实现了一机两用,扩大了原有插秧机的使用范围。
项目组提供的数据显示,长达5年的生产性试验证明,该项技术增产幅度大,水稻的亩产可达到750公斤以上,比常规水稻产量平均每亩增产150公斤左右,且稻米品质显著提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在参观了水稻植质钵育秧盘制造、播种和插秧作业后表示,这个科研项目解决了水稻种植中经常出现的伤根和缓苗期长等缺点,是一项具有领先水平的水稻生产新技术,建议进一步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将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孙红梅 闻世宇 闯 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