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廷尚 通讯员 施利森 陈洛嫔
浙江、重庆,两分全国榨菜天下。作为两地行业的领军品牌,余姚榨菜和涪陵榨菜始终在国内市场上角力、一争高下。近年来,余姚积极打造领军企业,做强行业品牌,实施技术创新,榨菜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余姚榨菜因此占领了国内市场60%的份额,坐上了“一哥”的位置。
一减一增强实力
上世纪60年代初,余姚小曹娥镇农民姚长灿从萧山引种榨菜,开启了余姚榨菜从无到有的历程。之后,余姚农民把小小菜头种成了一个致富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跃居全国前列。
在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家庭作坊式的榨菜加工厂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总数达了123家。而此时,假冒名牌、大打价格战等低劣竞争手段开始在业内盛行。
对于企业的发展,余姚市委、市政府始终紧抓不放。该市在1999年启动了第一次行业整顿,规范生产标准,淘汰落后企业,两年时间内,该市榨菜加工企业数量由123家减少到86家。此后,该市又出台加工企业资格准入等政策措施,倒逼提升企业实力。在这一轮行业洗牌中,又有34家企业被淘汰出局。
行业准入标准的实施,在淘汰作坊式企业的同时,也促使了准入企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实力的壮大。
目前,经过市场洗礼的47家企业的总资产规模超过10亿元,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年加工产值超过12亿元,涌现出了4家年销售额超亿元、5家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企业。
余姚市农林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余姚榨菜加工企业中已有23家被评为农业龙头企业,占该市农业龙头企业总数的近1/4。目前,这些农业龙头企业联结农产品加工基地10余万亩,带动农户5万余户,自建紧密型基地4.3万余亩。“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市场竞争力和农户增收能力明显提升。
相比于企业数量的减少,余姚榨菜知名品牌的拥有量和含金量却与日俱增。
自1999年余姚榨菜产品第一次获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金奖以来,余姚市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先后创建了2个中国名牌、16件中国驰名商标,7个浙江省名牌(农业名牌)、10件浙江省著名商标。
目前余姚榨菜已成为宁波市区域品牌创建示范产业,浙江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余姚榨菜”商标获国家地理证明商标。该市1/3的榨菜加工企业使用了余姚榨菜证明商标,品牌榨菜产量占全市榨菜产量的70%以上,市场销售覆盖度占80%。
2009年,“余姚榨菜”以54.04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当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五位,成为我省唯一进入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前十名的农产品。
也正因为余姚榨菜的整体实力,在2008年首届中国榨菜文化节上,著名影视演员唐国强欣然接受余姚市政府的邀请,成为余姚榨菜的形象代言人。
一严一宽提质量
在食品加工行业,原材料质量和加工技术是关乎产品质量的“命门”。在这两方面,余姚在榨菜产业采取了严把生产源头、放宽技术应用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行业要做大做强,必须紧紧抓住质量。”余姚市农林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余姚就十分注重榨菜生产源头管理,对榨菜生产、加工诸多环节开展经常性的质量检查,有不少达不到标准的生产企业因此被取消生产经营资格。
质量要从源头抓。为此,余姚强化对榨菜生产基地实施“公司+基地”监管,达到100%覆盖,检验检疫人员定期对基地农药、肥料的使用和灌溉水源的安全进行检查,形成了市、镇(乡)、企业三级质量检测网络。
此外,该市还加强对生产加工过程的监管,对添加剂使用实施严格备案制度,有12家企业通过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25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做到“源头能控制,过程可追溯,质量可保证”。
相对于产品源头管理,余姚对适用、先进生产加工技术的引进几乎是来之不拒,大胆投入。
为摆脱对防腐剂的依赖,余姚备得福菜业有限公司投入巨资引进了5条全自动巴氏灭菌生产流水线;国泰公司自2002年至今共投入1500多万元用于技术改造,配置业内最先进的产品品质检测和监控设施。该市还成立了5家民营榨菜研究所,开发研制出了400余种新产品,获得了20余项国家专利,促使产品质量和企业实力不断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余姚投入了近2.5亿元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大型生产流水线、高温杀菌装置、振动节能干燥设备、自动压榨机、自动计时灌装机等先进设备不断装备企业,为余姚榨菜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加了“筹码”,也使得余姚榨菜以60%的全国市场占有率,成为了国内榨菜市场的“霸主”。
一前一后搭桥梁
随着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余姚市榨菜协会应运而生。协会一头连着基地、合作社、菜农,一头连着榨菜加工企业,对榨菜种植、收购、加工及市场销售策略进行科学协调,成为了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哨兵”。
今年,余姚市榨菜种植面积达9.35万亩,总产量达到46.8万吨,同比增产54%,平均亩产超过5000公斤,创下历史新高。不凑巧的是,今年4月份国内蔬菜价格“大跳水”,祸及榨菜收购,收购价跌破每公斤0.4元。
此时,周边的慈溪、上虞等地的榨菜收购价格最低跌至每公斤0.16元,如果余姚榨菜企业也以此价格收购,菜农则毫无利润可言,如果提高价格,周边县市的榨菜将大量涌入,企业收储压力巨大。此事引起了余姚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但由于这纯属市场行为,政府也不宜干涉过多。
在掌握了行情后,余姚市榨菜协会及时出击,协调企业提高价格,保障农民利益。“最终,收购均价达到了每公斤0.48元,亩均收入达到2400元,比去年略有增长,没有出现丰产却减收的局面。”该协会会长章苗康说。
除了在榨菜收购环节做好价格协调和指导外,余姚市榨菜协会还是“余姚榨菜”这一公用品牌的管理者,对于使用这一商标的企业,协会均与其签订了协议,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取消其使用权。此外,协会还协调该市榨菜加工企业做好市场区域分工,出现了企业合力拓市场的喜人局面。
与行业协会在产业前沿服务不同,余姚市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则在产业发展的后方当起了“保姆”。
为让今年丰收的榨菜能得到及时收购腌制,余姚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协调农林、电力、盐业等多个部门落实保障措施。
在市政府的协调下,该市农信担保公司对全市15家榨菜收购企业在资金周转上开设“绿灯”,共计担保贷款资金1095万元;供电部门和盐业部门确保在榨菜收购期间的电力和食盐供应;有关乡镇则紧急落实临时腌制池用地,共新增腌制池330亩,有效解决了腌制池紧缺问题。
“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也不敢敞开门收购。”余姚市备得福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阮银福告诉记者,今年他的公司收购了5万吨榨菜,比原计划多了整整3万吨。
“协会和政府在行业发展中一前一后推动产业发展,各司其责、相得益彰。”章苗康说,余姚市政府和榨菜协会将根据“整合、集聚、规模、效益”的方针和“整合集聚培育大产业,提升质量拓展大市场”的要求推动榨菜产业发展,今后将力争组建3-5家企业集团,年加工销售额达到15亿元以上,全国市场占有率稳定在60%以上,使榨菜产业真正成为余姚市农业的龙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