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卫
大批小麦尚未收割,被淹水中;万顷稻田刚刚插秧,就被冲毁;西瓜、葡萄等经济作物和大批畜禽,亦损失惨重……刚刚过去的一轮强降雨,给浙江农业造成了高达47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水灾过后,农民朋友一边忙着生产自救,一边期盼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阳光尽快洒向田野。
“幸亏参加了保险,我的损失减少一半”
姚汉江是诸暨市店口镇三江口村村民,6月21日,连日暴雨刚刚停歇,人保财险绍兴分公司就给他送去了4.8万元农业保险赔付金。“120亩早稻全部绝收,损失惨重。”姚汉江说,他从2006年开始种植水稻,效益一直不错,如按去年收成,他的120亩早稻今年少说也能赚个4万元左右,可惜一场洪水冲走了增收希望。“前期每亩投入达到了700元左右,120亩就是8万多元呐!”正当姚汉江心灰意冷之际,保险公司在第一时间把赔付金给他送了过来。“我们每亩只要交2块钱就行了。”姚汉江说,当初他也是算着总共才200多元,就参加了保险,谁想到居然获得了这么多的赔付。
“幸亏参加了保险,我的损失减少一半。”拿到钱的姚汉江连呼“雪中送炭”,他说,下半年他的晚稻也要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有了保险心里踏实”。
记者了解到,截至6月23日16时,诸暨已基本完成该市1.8万亩受灾水稻的定损工作,并允诺在一周内把全部300多万元水稻赔付款送到农民手中,以尽快恢复生产。
据悉,我省自2006年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取得明显实效,2008年农业保险覆盖了全省所有有农业生产的83个县(市、区)。近年来,农业保险的参保品种、对象和保险责任范围都得到了不断扩大,在农业灾后恢复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增强了浙江农业抗风险能力。截至6月21日16点,人保财险浙江分公司已接到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1036户(起)农户报案,报损金额为1275万元。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大灾之下,农保还缺点什么
尽管农业保险在恢复生产、增强信心方面作用突出,但在这次强降雨面前,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
农民参保积极性还有待增强。上虞西瓜种植户高银龙告诉记者,这波强降雨导致他的近百亩西瓜被淹,另有面积不等的包心菜、胡萝卜受灾,损失10多万元。由于前几年一直风调雨顺,加上西瓜一般可以在每年台风来临之前采摘完毕,为了节省每亩9元的保险金,高银龙并没有参加农业保险。高银龙介绍,和他一起在上虞海涂上种露地西瓜的农户,也基本上没有参加农业保险。
农业参保对象仍需扩大。诸暨市江藻镇浦西村村民俞中卫就遭遇了“想保而不能保”的尴尬。今年,他投资15万元种了30亩草莓和葡萄,连日暴雨使他损失了将近10万元。说起农业保险,俞中卫一脸无奈:“刚种下的时候,我就想参保,但是草莓和葡萄都不能投保。”记者了解到,现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包括能繁母猪、油菜、奶牛和水稻等必保品种,以及大棚蔬菜、露地西瓜、柑橘树、林木、生猪、鸡、鸭、鹅和淡水鱼等选保品种,尚无针对草莓、葡萄等经济作物的险种。
既使投了保险,一些农民也反映保险责任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德清县雷甸镇解放村的佘国兴今年种了350亩大棚,自2006年以来,佘国兴每年都参加农业保险。这次连续降水使瓜棚内空气湿度过高,导致大批西瓜腐烂,让他遭受了数十万元损失。但是,农业保险所起的保障作用和他的心理预期相差颇大。“保险公司只负责赔付受损的大棚,并不负责棚内作物的理赔,我的西瓜损失惨重,大棚却完好无损。”佘国兴说,按照相关规定,这次水灾,他基本上拿不到任何保险赔偿,“这就好比隔靴挠痒,不仅力度不够,也没有挠到点子上”。
雪中送炭,尚需各方共同努力
如何使我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更健康发展?有关专家提出了不少建议。
绍兴市发改委经济体改处处长金光灿认为,要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需要乡镇(街道)基层政府在宣传、动员上加大力度,为农户灌输参保意识,克服侥幸心理。也有专家建议,应该在坚持自愿的原则上,把参加农保作为享受政府其他补贴的必要条件,从制度上保证农业保险的覆盖面。
在扩大参保对象的问题上,人保财险浙江分公司副总经理楼海良则明确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在加强保险技术服务、宣传保险相关知识的同时,积极开发小麦等新险种,把更多的农作物纳入到农业保险中。他也提到,共保体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上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他建议政府在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能和共保体一起科学厘定保险费率,适当调整风险分担机制,既能保证农民的积极性,也能缓解保险公司的超额赔款压力。
针对一些地方农业保险责任范围认定复杂,定损、理赔速度较慢的情况,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蒋丽君建议,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最好在乡镇、村一级建立工作网络,或者依托农村基层组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组建农险定损理赔专家小组,以快速、精准地做好现场踏勘、定损理赔等工作。
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浙江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能给更多的农民带去更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