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浙江海洋与渔业

海更蓝 岛更绿 景更美

“十二五”,温州赶海谱新曲

  □见习记者 姚力丹 图/文
“十二五”,浙江将充分挖掘丰富的海洋生产力,把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海水养殖业、港航物流业、滨海旅游业、临港产业的发展,使海洋变成了一块蓝色“热土”。然而,在我们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海洋生态环境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今年2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就特别指出,要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
  作为拥有1.1万平方米海域面积的温州,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地迈向海洋经济强市的有力抓手。
合理规划 打造全国领先的海洋生态保护区
  海岛开发是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数据显示,在该市星罗密布的海岛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就有418个。为此,海岛的生态保护成为当地发展海洋经济的重中之重。
  位于温州洞头县东北部的南、北爿山岛是一座美丽的无居民海岛,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该岛成为海鸟栖息繁衍的“天堂”。海鸥、白鹭、白鹳、海燕、赤嘴鹭鸶等20余种海鸟在这里长期寄居,南、北爿山岛也因此被形象地成为“鸟岛”。
  然而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的日益频繁,南、北爿山岛周边海域的环境却在不断恶化。“近年来,时常有村民在北爿山上养羊,破坏鸟类栖息,造成大量海鸟只能集中在南爿山。”当地一些村民告诉记者,每到五六月海鸟繁殖季节,总有不少村民上岛拾鸟蛋,导致鸟类无法正常繁育,“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南、北爿山岛鸟群将在不久的将来消失,鸟岛将成为一种传说。”村民说。
  为保护日益严峻的海岛生态环境,今年3月,南、北爿山岛及周边海域被列为省级海洋保护区。目前,当地已撤离了北爿山岛上的全部羊群,并成立护鸟队,定期开展巡查活动,尽力恢复“鸟岛”的自然生态,吸引海鸟重新回来栖息繁殖。
  近年来,温州市的海洋保护区建设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力,都在全省乃至全国海洋系统中名列前茅。“科学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市、县两级海洋环保规划,是实现我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黄涛介绍,当地要求沿海各县(市、区)政府都必须进行海洋环保规划编制,并将其列为政府考核指标。
  据悉,目前温州已建成了南麂列岛国家级(贝藻)海洋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西门岛(红树林)海洋特别保护区、省级铜盘岛(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和省级洞头南北爿山(鸟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十二五”期间,温州还将投入8300多万元,全面加强这四大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同时还将筹建我省最南端的苍南七星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和位于龙湾海域的树排山海洋生态公园。
科技引领 加强海洋生态安全监测研究
  占地球面积70%以上的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及生态系统平衡都意义非凡,因此,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护海的重要举措。“我市不仅有一支高素质、多专业、多层次的海洋环境监测队伍,而且海洋环境监测公益性财政投入大,是全国布控站位最密的海域之一。”黄涛说,温州全市海域内目前已设有海洋环境监测站300多个,实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入海污染物监测、海洋功能区监测、乐清湾生态监控区监测、海洋灾害监测等多项监测手段,掌握了大量的海洋环境资料。“在去年全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评比中,温州的海洋环境监测评价成果独占鳌头,名列榜首。”黄涛说。
  在强有力的海洋环境监测保障基础上,温州还积极开展基于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海洋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建设。“我们以乐清湾为试点,利用卫星遥感获取海岸带生态环境及其演变信息,构建乐清湾海岸带生态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生态安全评价和预警模型,系统开展海岸带生态安全评价、预警与调控研究,以便更好地为海岸带规划、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黄涛说。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研究是一项漫长的过程。据悉,目前,温州海洋研究院已与国家海洋局签订相关协议,在温州市建设一所海洋长期生态研究站。“我们计划用两年时间建设一座西门岛生态研究站,完成涵盖我省南部海域‘三江、三岛’(清江、瓯江、鳌江;西门岛、洞头列岛及南麂列岛)的生态研究站建设。”温州海洋研究院院长谢起浪表示,该研究站将成为我国开展海洋长期生态研究的平台和示范基地,提高海岸带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监测能力和未来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预测能力。
完善机制 促使海洋生态文明常态化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靠政府,更要借助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完善管理机制。
  温州乐清湾是一个半封闭的海湾。多年来,大量塑料袋、瓶罐等不可降解物质陆续进入乐清湾海底,造成海底垃圾越积越多。“很多时候,拖网作业拖上来的不是鱼和虾,而是满满的一网‘白色垃圾’。”当地渔民告诉记者。
  为此,从2009年开始,温州市发起了一场由休闲渔船共同参与的乐清湾海底垃圾清理行动。行动具体内容是在每艘休闲渔船上配备垃圾回收桶,要求渔民把从海底打捞上的固废垃圾都装在垃圾桶中,统一清理回收,上岸后集中处理,同时给予船只必要的经费补助。“项目实施前,渔民捕捞到垃圾后往往会重新扔回海里,现在这种现象几乎没有了,渔民已经形成了自觉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当地在每艘休闲渔船上都张贴了告示、警示牌和举报电话,并向船员发放印有宣传标语的衣服和宣传册,增强船员的责任意识,提高群众、游客的监督意识。“对不配合垃圾清理活动、或被举报重新把垃圾倒回海里、不履行环保义务的休闲渔船,我们将进行警告和处理。”据悉,通过该项行动,目前,在乐清湾打捞到的不可降解垃圾数量明显减少,海底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涉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生态补偿机制,是温州把海洋生态文明向社会推进的又一行动。由于温州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匮乏,建设用地瓶颈非常突出,因此滩涂围垦一直以来是当地解决建设用地紧张的重要举措,但大量填海活动又加剧了海洋生态环境的压力。
  “针对涉海建设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把生态损害纳入涉海工程的成本,要求业主负责对受损海域缴纳一定数额生态补偿金。”黄涛说,同时,涉海项目建设单位还要实施一定数额的鱼虾贝类苗种增殖放流,实现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补偿和生态修复。
  据悉,通过近些年的增殖放流措施,温州海洋生物资源得到极大改善,尤其是在洞头海域绝迹了二十多年的曼氏无针乌贼,也因人工放流活动得到了一定恢复。“‘十二五’期间,我们还将投入400万元资金,实施近岸海域和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项目。”黄涛表示,仅今年,温州就将在瓯江及近岸海域人工增殖放流20万尾香鱼苗、20万尾大黄鱼苗、4万只甲鱼苗及40万只河蟹苗等多种鱼虾贝类苗种,同时跟踪调查增殖放流的效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