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3版:浙江畜牧兽医

零距离服务,让群众绽放笑容

——记台州市路桥区横街动物卫生监督所

  □本报记者 俞廷尚 文/图
  双鹿奶粉事件、双汇“健美猪”事件……近年来,涉及畜产品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让畜牧兽医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几乎是如履薄冰。
  在台州路桥区,有这样一个动物卫生监督所,它只有4名工作人员,却承担着3个乡镇的畜禽养殖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控重任,辖区内有74个村(居)、11个农贸市场、1430个养殖场(户),工业经济发达,畜禽养殖量不大却十分分散,产业发展和动物疫病防控难度很大。该动物卫生监督所以“零距离”的贴心服务来实现行业监督,破解行业管理难题,赢得了群众和上级部门的称赞,群众满意度达98%,被评为“全省十佳群众满意基层站所”。
  它,就是路桥区横街动物卫生监督所。
一年365天,他们只休息一天
  横街镇屠宰场平均每天生猪调入量在150头左右,对调入生猪进行安全监督,是该所保障辖区内畜产品消费安全的重要屏障。
  沈海波是横街镇畜产品安全监督员,每当别人傍晚下班时,他却还要守在办公室,等着调入生猪报检。“猪肉每家每户都要消费,横街每天都有生猪从外地调入,所以每天都要去抽检。”他告诉记者,这样的工作状态,他从未停止过,“大年初一农贸市场不营业,365天中,我们也只有这一天是可以休息的。”
  据路桥区畜牧兽医局局长沈坚介绍,对调入生猪的检验检疫,有多项检测指标,工作量大,而且有些工作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就拿生猪抽检来说,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很快的流程,取尿液放在测试纸上,看试纸结果判定就行,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么轻松。
  沈海波虽然“身经百战”,但生猪抽检对他来说,仍是项艰巨的任务,“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取尿样并不容易,运气不好时,要20多个小时,整夜都不能睡觉。”
  据了解,横街动物卫生监督所辖区内生猪的调入量占路桥区生猪调入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检疫任务非常重。监督所所长应正林告诉记者,除了调入生猪上市前的检疫,辖区内常年存栏生猪1.25万头、家禽19.14万只,这些畜禽出栏前的产地检疫也由他们来完成。
  按照规定,在畜禽出栏上市前3天,养殖户要向监督所申报检疫。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养殖户往往是在上市前一天晚上打来电话,申请检疫。“只要养殖户打来报检电话,我们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养殖场开展卫生检查和疫病检疫,检疫合格后发放检疫证明,加班对所里同事来说,最平常不过。”应正林说,也只有服务到位了,监督才能到位,消费者才能吃到放心的畜禽产品。
服务产业,养殖户竖起大拇指
  养殖户分散、规模偏小的特点,一直制约着当地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户的增收,应正林带领3位同事,当仁不让地挑起了推动产业发展的重担,成为众多养殖户的“导师”。
  新桥镇原有郑青方等五六户中小规模养猪户,分散饲养在自家门前屋后,栏舍破旧不堪,饲养管理粗放,环境污染严重,周围居民怨声载道。不仅如此,养殖户们对于市场行情缺乏信息来源,对动物疫病防控缺乏技术知识,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得知情况后,该所积极为他们出谋划策,想方设法争取专项资金。在他们的帮助下,新桥镇政府专门落实20亩土地,建立了生猪养殖小区,成立了路桥区首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台州市路桥区生猪产销合作社,并帮助他们申请到了省里的项目,开展标准化改造。
  在跟记者介绍这些情况时,合作社理事长郑青方不时地向监督所的技术人员竖起大拇指。他告诉记者,在2005年搬入养殖小区前,几家养殖户总存栏数在600头左右,年经济效益不足10万元。搬入养殖小区后的第二年,仅他个人的生猪存栏就有近1500头,年经济效益30多万元。“技术人员手把手地帮助我们,仅仔猪一项,我们实现了从外购到现在的100%自繁自养,大大降低了成本。”郑青方说,目前,整个养殖小区在监督所的指导下实行了动物疫病的统一防控,购入种公猪和种母猪实行自繁自养,大大降低了外来疫病的风险,提高了抵御市场行情波动的能力和养殖效益。
  增收问题解决了,环境问题怎么应对?在养殖小区基本建成后,监督所从2006年开始,争取了44万元的区财政补助资金,帮助在养殖小区建立沼气工程,按照“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原则,对养殖小区的猪粪、尿进行科学治理和综合利用,实现能源生态型的模式,大大改善了养殖环境。
  生态养殖,不仅让养殖户尝到了甜头,而且让监督所的技术人员找到了推动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他们开始在辖区内大力推广“猪—沼—作物、土鸡放养”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在新桥镇50多亩的葡萄园基地,该所技术人员指导农户在葡萄园里放养土鸡,通过饲养蚯蚓来补充土鸡饲料,通过鸡粪来为葡萄提供有机肥,建立了“蚯蚓—土鸡—葡萄”生态循环农业,商品鸡因此每公斤可提高售价1-2元,平均每亩葡萄园可新增收入500多元,园区年新增收入可达10万元。
流通监管,他们用服务构筑安全网
  当下社会,食品安全是关注度最高的领域之一。横街镇动物卫生监督所在畜产品安全监管和保障供应上,用周到的服务在当地织起了一张严密的安全网络。
  该所充分发挥村级动物疫病防治员的作用,鼓励在饲养相对集中的村建立村级动物防治服务点,防治服务点直接面向中小养殖场(户),为他们提供及时、周到、全面的动物疫病防治服务。为方便群众申报检疫,该所在辖区内设立了2个检疫申报点;考虑到养殖场大多分布在农村偏远地方,该所还制作了便名服务卡,将监督所工作人员的姓名、电话、服务内容和范围印成名片,发放到每位养殖户手中,方便他们联系。
  为指导养殖场(户)科学养殖,该所技术人员每个月要两次走进规模养殖场,开展监督巡查,指导养殖场(户)做好生产记录,检查违禁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情况,及时纠正违规行为。“他们的帮助让我们受益匪浅,技术提高了,产品安全了,养殖户、消费者都放心了。”郑青方说。
  为保障辖区内畜禽产品消费安全,该所工作人员每天凌晨到各农贸市场仔细检查上市动物及其产品来源、产品质量,发现不合格产品,坚决按规定处理。近年来,该所先后没收销毁不合格畜禽产品3527公斤,发现4起含有“瘦肉精”的生猪,对428头问题生猪进行强制无害化处理,为当地群众畜产品消费筑起了一道道牢固的安全屏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