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我省吹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集结号”

  □见习记者 姚力丹
  本报讯 6月17日,100多位特殊的客人走进了磐安县管头村旧村落,映入眼帘的是一间间以黑色玄武岩(当地称乌石)为墙体材料垒成的民居,这些原始古朴的建筑,如今成了管头村农家乐招财进宝的金招牌。
  据村支书介绍,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管头村开发利用旧村落和周边环境,于2005年成立了“乌石农家乐服务中心”,由村集体统一对外营销、统一接团分客、统一收费标准、统一账目结算,服务于村民开办的“农家乐”,并提取5%的营业款作为村集体的收入,使村集体收入由2006年的3.3万元提高到去年的58万元,增长了16倍。这是磐安县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一个成功典型,也为这批前来取经的特殊客人提供了一个可看可学的新鲜样本。
  为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25次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全省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三资”(资产、资源、资金)管理工作,6月16日,省农业厅在磐安召开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推进会。以全省各市农业局(农办)和35个经济欠发达县、11个农经工作样板县农业部门领导为主体的1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兴泉和省人大农委、省纪委党风室负责人出席会议并讲话。
  据悉,去年4月份以来,我省开展了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管理的“三资”管理体制创新试点。一年多来,全省已有30个县(市、区)基本完成“三资”管理体系构建,43个县正在全面推进或启动这项工作,村经社建社率从上届的85%提高到99.9%,1842个村已完成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革,杭州、嘉兴相继建立了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萧山等9个县(市、区)达到了省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县建设标准。
  下一步,我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将在五方面下工夫,一是要在加强村经社治理组织建设上下功夫,积极开展有组织、有牌子、有印章、有章程、有议事规则为内容的规范化建设,着力打造组织健全、制度规范、运行规范、功能完善的治理结构;二是要在加快集体资产传统监管模式提升上下功夫,监管内容从农村集体财务向集体“三资”转变、服务内容从乡镇会计代理向“三资”服务转变、监管手段从财务监管网络向“三资”网络转变,确保在明年6月份前完成;三是要在加快实施村经社股份合作制改革上下功夫,深入推进农民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相分离,为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提供配套,为农民自由迁移、城乡居民双向流动和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四是要在扶持引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上下功夫,积极主动与财政支农项目和山海协作工程对接,充分运用资产盘活、物业经济、资源开发、现代农业等多种发展模式,有效开辟农村集体“三资”保值增值途径;五是要在总结推广和规范提升实践创造上下功夫,借鉴学习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和村级会计、出纳双代理制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