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辉
近段时间,屡见媒体报道农产品质量问题。不可否认,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确实存在短板。从前些年央视曝光金华毒火腿事件,到今年的“健美猪”、“毒豆芽”、“牛肉膏”,以致眼前的“瓜裂裂”等事件接二连三地被媒体报道。如今,媒体和大众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已成为社会热点。
然而,对农产品安全的过激反应也结伴而至。有消费者致电政府职能部门:“请告诉我们,现在还能吃什么?”这也难怪,从今年质疑香蕉用乙烯利催熟剂开始,舆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始终未退。近期,欧州的毒黄瓜事件再次被渲染,不仅殃及国内菜农,也让消费者感到无所适从。
事实上,我省各大合作社在西瓜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规程,其管理制度之健全、生产档案记录之清晰,消费者对浙产品牌西瓜完全可以放心食用。但受“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消费抵抗心理主导,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信任度不断下降,这一趋势正好与我省农产品质量提升的事实相悖。有数据为证:到2010年底,我省已有无公害农产品2606个,绿色食品1147个,认证种植业基地面积1181万亩。另据省农业厅质监处提供的材料,我省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逐年上升,近年来处在较高的水平,2006-2010年分别为95.3%、97.1%、98.0%、98.6%和98.1%,应该说,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
有鉴于此,针对当前西瓜滞销,我们要大声疾呼:种瓜不易,莫再伤农!
莫再伤农,需要监管部门认真履职,生产者尽职,媒体也应慎思。媒体报道食品质量问题,在满足消费者知情权的同时,要避免殃及无辜,慎之又慎,既对消费者负责,也对生产者负责,担当起引导舆论的责任。当前,更要注意一些先进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生产大鳄,利用发达的信息发布平台、贸易规则漏洞和强大的资本实力,故意放大农产品质量事件,隔山打牛,谋己之利。
瓜农有难,需要正确引导消费者,帮助消费者了解农产品生产过程,提高对农产品质量识别的能力,让大家吃得安心、吃得放心。众所周知,植物生长激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本是科技发达、生产进步的表现,如同使用化肥农药一样,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中不可避免地要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关键在于合理使用。如番茄要用防落素保花保果;香蕉为了适应远距离运输,采摘得生一点,销售前用植物激素乙烯利,催生香蕉自身具有的内源激素乙烯,促其成熟。再说,动植物是两类细胞结构完全不同的生物体,科学并未证明应用植物生长激素会对动物特别是人类造成伤害。当然过量使用和假冒伪劣产品不在此列。
西瓜危机,更需要政府担当。西班牙黄瓜危机,政府迅速行动,补贴菜农、免费派送等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此类举措,可否借鉴?6月中下旬,我省各地西瓜陆续进入销售旺季,农民种出来的优质黄瓜、西瓜,却因这个事件、那个事件导致瓜价一跌再跌。当务之急如何帮助农民摆脱今年的西瓜滞销困境,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6月12日开始,省农业厅和省蔬菜瓜果产业协会会及时向社会发布西瓜产销信息,展示我省的“十大精品西瓜”,组织媒体记者和消费者代表走进瓜田、走近瓜摊,开展时令果蔬体验活动。此举是瓜农之幸,也是消费者之幸。但愿此类举动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