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写封信,就能从网上申请到贷款,你相信吗?这是两位美国女孩,为中国贫困农民提供的简捷信贷方式。她们在北京独创“穷人银行”,募集捐款,专为中国贫困农民提供小额贷款。一年多来,两人已向300多个贫困农户“放贷”16万美元,帮助他们致富。
要为贫困农民“拉赞助”
25岁的魏可欣是一个美国女孩,出生在旧金山。她从小就听中文、学中文,大学时拥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她以优异的成绩从金融系毕业后,放弃了一份高薪工作,2006年来到中国做公益事业。
魏可欣视父亲威尔逊为偶像。威尔逊出生于贫困家庭,年轻时饱尝生活的艰辛,成为美国最大地图绘制公司的老板后,他自觉服务社会,利用自己的法学专业知识免费为穷人打官司。79岁那年,他卖掉自己的公司,把全部收入捐给了一个扶助基金会。魏可欣说,“我在他身上学到了拥有爱心和回报社会两个最重要的美德。”
2006年9月,在清华大学的一个培训班上,魏可欣结识了另一位美国女孩——日后的合伙人孟康妮。这位学信贷专业的女孩来自芝加哥,当时已在中国做了3年的小额信贷工作。同样的背景和志趣让她们越走越近,两人经常在中国各地一边旅游一边做调查。她们认为:要想真正帮助那些偏远地区的贫困农民,最好的办法不是捐款捐物,而是为其提供起步资金,让他们去创业。她们决定独创一个名为“我开”(www.wokai.org)的小额贷款网站,吸引网上捐款,然后为那些中国穷人提供贷款帮助。
圆贫困家庭创业梦
魏可欣说,她们把这个非盈利性机构命名为“我开”,是因为它代表着创造力,也代表着挣扎在贫困中的人可以大声说“我要开始自己的事业、开始美好的生活了”。
但她们很快就遇到了问题:外国人无法在中国注册合法的非盈利性机构。她们只好在美国注册了“我开”基金组织,再回到中国申请开设代表处。2008年10月,一间位于北京东四街老胡同里的四合院正房,成了“我开”设在中国的办公室。
但一个月过去了,她们不仅没有收到一笔捐款,反而被怀疑是借此骗钱,并被举报到了当地司法部门。办案人员被两个女孩的善举所感动,把她们的事迹告诉了媒体,“我开”网站一夜间知名度大增。很快,就有一名商人捐来1000美元,之后更多的捐款纷至沓来。
为了打消捐款人的疑虑,她们还将“我开”定位为一种“人对人”的互动模式。在“我开”网站上,贷款者可以通过贴照片、挂视频、写博客来与提供贷款的人产生互动,保证钱款用途的透明。
办成独一无二的“穷人银行”
也许有人会问,农户能按时还钱吗?她们有对策。她们与中国各地一些信誉最好的小额信贷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平时只需把“我开”募集到的捐款转给这些机构,由它们负责具体的借贷事宜。
为了有效利用这些捐款,“我开”网在收到受益人的还款和利息之后,再将这些资金贷给其他人,如此循环往复。运营两年来,她们的“穷人银行”一直保持着100%的还款率。
为了募集资金,“我开”在旧金山、纽约、西雅图、北京、香港都设有志愿者分支机构,一共拥有150多位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他们会四处为“穷人银行”做募捐宣传。此外,“我开”还与几家大公司合作,比如与航空公司联手推出了“买一张机票就捐一块钱支持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公益活动。
受资金限制,目前“我开”只能先与四川、内蒙古两个省区的贫困农村合作。截至2010年7月,“我开”共接收到16.9万美元的捐款,为301个中国贫困农民提供了帮助。下一步,两人还准备在网站上帮贷款户销售他们的产品。“未来三年,我们有信心把捐款人数从目前的近千人增加到5万人,年捐款量达到500万美元。”两位美国女孩说,她们的理想是把“我开”办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穷人银行”。
(摘自《华人时刊》 张东亮/文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