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中共“一大”功臣王会悟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时,自告奋勇为中共“一大”服务的年仅23岁的王会悟,她虽不是代表,但中共“一大”几个重要关头她都在场。
  安排“中共一大”代表住宿
  王会悟,1898年生于桐乡乌镇,其父是晚清秀才,6岁时就接受父亲的启蒙教育。1918年,王会悟到湖州湖郡女塾(湖州二中前身)学习英语,1919年前往上海寻求妇女独立解放的途径,由黄兴夫人徐宗汉安排到上海女界联合会做文秘工作。
  在上海,王会悟结识了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时为中国留日学生总会代表的李达。1921年4月两人结为连理。
  从1921年2月起,李达担任党的上海发起组代理书记,积极筹建中国共产党,王会悟给予热情的协助,特别是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了重要的会务工作。
  李达对王会悟说:“我们要开个会,上海你熟悉,请你帮忙找个地方给会议代表住。”王会悟曾当过黄兴夫人徐宗汉的秘书,而徐宗汉是博文女校的董事长。王会悟考虑借用博文女校作为代表们的住宿地较为稳妥。这里距位于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李公馆的中共“一大”会址较近。而且正值暑假期间师生均已离校,既安静又不引人注意。于是,王会悟借了女校楼上的3间房子,接着又购买了草席,为毛泽东等大部分外地的代表解决了会议期间的住宿问题。
  出良策改会址
  正式会议在李汉俊家进行期间,王会悟担任了警戒工作。7月28日上午,王会悟发现一个身穿灰布长衫的中年人朝后门口走来,觉得事有蹊跷,连忙上楼汇报情况。就在同时,那位不速之客闯入了餐厅,朝屋子里环视一下,又想上二楼。此时,中共“一大”的代表们正在二楼开会。李汉俊警觉地挡住去路,问来者:“你找谁?”那人答道:“我找社联的王主席。”“这儿哪有社联,哪有什么王主席?”李汉俊说道。“对不起,找错了地方。”来人一边哈腰致歉,一边匆匆退去。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得知后,当机立断中断会议,分散离开!下午,李达出去探听消息。一回家便向妻子说:“今天你立了大功。”原来,代表们离开没过10分钟,便来了两辆警车,包围了李汉俊的家,来人气势汹汹地一顿搜查,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东西。
  这次突发事情虽有惊无险,但事实却告诉与会代表:必须另选会址。当天夜里,转移出来的代表不约而同地来到李达的住所,商量另择会址之事,王会悟也参加了聚会。
  “我们要换一个地方开会。最好是离开上海,躲开法国巡捕。”李达建议道。王会悟说:“我倒有一个主意:我在嘉兴师范学校读过书,对嘉兴很熟悉,那里是个开会的好处所。嘉兴有个南湖,湖上有游船可以租用。我们不妨租一只画舫,扮作游客。在船上开会,又安全又方便……王会悟的意见得到了董必武和何叔衡的支持。中共“一大”新会址就这样确定下来了。代表们还一致委托王会悟去安排出行事宜。
  7月31日上午10时25分,代表们乘火车到达嘉兴。安排好代表们的住宿后,王会悟又立即请旅馆账房先生代订一艘画舫。王会悟说,“另外,包一桌酒席,借两副麻将”。随即,王会悟把代表们领到了湖边码头,由小船分批送上定好的那艘画舫。
  画舫里王会悟笑盈盈地给代表们沏上龙井绿茶。随后,哗的一声把麻将牌倒在八仙桌上,代表们都会意地笑了:这是为了防止意外而采取的障目术。就这样,在王会悟等人的精心安排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一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中共“一大”后的王会悟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王会悟协助李达创办上海平民女校,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大革命失败后,王会悟化名王啸鸥,组建笔耕堂书店,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在白色恐怖下,同丈夫共患难。1933年至1937年,王会悟夫妇移居北京。
  日本占领北平后,王会悟被抓去毒打,逼她说出李达的下落。她坚贞不屈,不曾透露半字。此后她便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945年,毛泽东去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王会悟参加了重庆妇女界为欢迎毛泽东举行的大会,会后受到毛泽东的单独接见。1946年春,王会悟自重庆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养病。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李达应毛泽东邀请到北平,王会悟也由地下党安排到北平,他们同住北京饭店,但已成为分居上下层客房的朋友,因为李达1940年滞留家乡时另立家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王会悟得到国家的生活补助和公费医疗,并从和平里乔迁灵通观新居,过着恬淡的晚年生活。1993年10月20日,王会悟病逝于北京,享年96岁。
  (摘自《各界》2011年第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