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豹 王丽娟 柯福艳 顾益康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初步形成了新型工业化、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国外相比,我们还存在差距。那么,国外是如何实现“三化”的?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一)日本
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61年,是以增加粮食产量为主要目的的技术革命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急速向城市集聚。1961年至今为第二阶段,为适应城市化发展,日本对农业作出了调整,以节省劳动时间为主要目的,以农业机械化为中心,以便从农业中抽出劳动力服务工业。
日本现代农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化,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第一,农村人口稀疏、基础设施奇缺、文化水平落后。第二,农业生产费用大增。每一农户经营农业的平均年投入从1950年的4.6万日元增加到1987年的171.4万日元,增加了36倍多。第三,农业用地被大量占用,粮食产量及自给率大大降低。
启示:
在城镇化过程中,用法律手段加强对农业的改造和保护。日本在城市化中期,农业资源大量流向城市,耕地被大量占用,农业人口转移过多,农业生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粮食自给率大幅下降,农产品需求不能满足。日本在城市化中后期注意到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制定了大量法律促进农村发展。借鉴日本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经验与教训,在城市化中既要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又要协调好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科学规划小城镇,有序推进农业农村人口的转移与集聚。战后日本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多层次多种类型的城市发展计划,对日本的城市化及小城市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日本城市化率早已超过了90%,城市化的任务基本完成,其中,小城镇作为大中城市的卫星城或城镇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为有序推进农业农村人口的转移与集聚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我省经济较为发达,农村人口非农就业率较高,2009年城镇化水平超过全国11个百分点,但是城镇化率不到60%。因此,我省应当加快小城镇建设,发挥小城镇对转移农村人口、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作用。
在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同时,注重以城带乡、强工补农。日本选择高度集中城市化战略,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十分注意城乡的协调发展。日本各个城市的建设规划都包括城乡两大主体的统筹统建。与日本相比,我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措施和力度远远不够。我省城乡分割较为严重,造成中心城市发展不足,辐射功能不强,小城镇数量较多,重复建设,浪费严重,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共建共享。为了在城镇化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对现行的行政体制、财税制度等进行改革,建立大城市带动小城镇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农村的途径与机制。
(二)美国
美国自二战后开始大规模实行农业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农业的代表。美国的城市规模差别很大,但以1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镇)居多,大约占城市总数的99.3%,20世纪末城镇化率已达到85%以上。
美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业一直发展较快,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保障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粮食安全。美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几乎没有出现过粮食问题。同时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也为城市化释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并积累了大量资金。
美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一是城镇工业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美国在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城镇工业对农业的促进作用非常突出。农业生产资料部门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努力改进农用生产资料的性能和质量,加强各种修理和安装服务,农业关联企业极为发达。二是城镇工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过程。二战后,美国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仍在继续,乡村人口主要流向中小城镇,大城市甚至出现人口向郊区小城镇迁移的郊区化或逆城市化趋势。随着中小城市(镇)产业的扩张和企业数量的增加,中小城市(镇)的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带动了中小城市(镇)经济的发展。
启示:
从美国经验看,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而出现的一种现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城镇化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采取系列支持政策。伴随着经济重心由农业转向工业、由农村转向城镇以及农村人口流向城镇所引起的农业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外流可能对农业造成不利影响,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农业发展。加强对农地的保护,从土地制度上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这些制度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措施,是相互结合、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快速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浙江作为一个资源小省,随着农业就业人口的减少和农产品总消费量的增加,保证城镇化过程中的农产品消费安全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促进农业经营的现代化。美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较快,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规模经营的发展,又大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城镇工业化也促进了农业产后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高速公路的贯通及城镇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一体化生产经营创造了条件。从我省的实际情况看,城市与农村界限十分明显,联结大城市与农村的中小城镇对农村的发展带动作用还不是十分显著。因此,在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农业进行合理规模经营,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做好规划,发展公路交通,加快农业人口动态转移,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协调推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农村发展立法内容更为广泛、政府职能更加重要、支持力度更大、农村发展政策与农场支持政策不断融合,持续推动了美国农村地区进步,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各州在消费税 (州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上向城郊和农村地区倾斜。我省虽然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但还没有像美国那样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通过差额税率等方式将城市消费引向农村、促进农村市场的繁荣。美国在统筹城乡一体化上的系列做法,为浙江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参考。
第一作者系省农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