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云和师傅”有了升级版涌现出一批科技种养能手

  □本报记者 王美华
  你吃过天然无核又满口清香的葡萄吗?你想见见美丽可人的红锦鲤吗?相信过不了多久,你的这些愿望都能得以实现。记者从省农科院获悉,从今年开始,云和县实施一项“名师带高徒、十百千帮培工程”,将省级农业专家与云和县十大产业带头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往日养在深闺的高端科技成果将在云和农村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
观赏鱼红锦鲤,畅游山区渔塘
  说到养鱼养虾,人们总是联想到江南水乡,但如今在山区的云和县,也有人将水产养殖做足文章。
  云和兴达鱼苗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廖明林,就是山区养鱼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之一。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廖明林养过草鱼、罗非鱼、瓯江彩鲤、田鱼等。他告诉记者,他养鱼除了赚钱,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试验示范,摸索山区养鱼经验,给周边养殖户做样子。廖明林说,以前,周边的养殖户想买鱼苗往往要跑好多路,四处搜寻。现在他所育的鱼苗完全能满足周边农户的需要。像当地特有的田鱼,养殖户们几十条、几百条地买去。听说县里与省农科院科教培训基地开展“结对帮培”活动,廖明林马上通过县农培办挂上钩,成了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杜建明的“徒弟”。
  廖明林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引进观赏鱼种。5月26日,他从杭州引进2公分左右大小的红锦鲤16200尾,在他的精心侍候下,一周后就长到了3公分。其间,杜建明也会隔三差五的前来“探班”。
  其实,廖明林的动作远不止这些,他还留出两个塘,准备试养白对虾。这几天,他正准备将塘水送到淡水研究所化验,如果合适,立即动手。
无核香甜葡萄,有望落户山乡
  有句绕口令叫做“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在云和,也许吃葡萄还能不吐核。这一切,在省农科院葡萄专家的帮助下,将变为现实。
  在省农科院的葡萄试验园里,该院园艺所研究员吴江如数家珍地为记者介绍起这个葡萄“大家园”。目前,园里栽有155个葡萄品种,其中“寒香蜜”、“碧香无核”和“爱神玫瑰”独领风骚,因为这几个引自国内外的葡萄品种不仅香甜而且无核。经过科研人员的精心培育,这些品种完全适合在浙江地区种植。前不久,云和县大田水果专业合作社与这些甜蜜的“宠儿”成功联姻。合作社负责人季伟平告诉记者,以前他种的葡萄品种较杂,也没啥特色。今年准备引种的无核香味葡萄,不仅口感好,吃起来也省力,比较符合现在的消费需求。
  据吴江介绍,在国外尤其像美国,人们习惯于食用无核葡萄,其实这也是一种消费新趋势。这几个无核香味葡萄品种具有耐热性、抗病性好的特点,加上不用疏果,能够缓和眼下劳动力紧张的矛盾。它们的价格优势也绝对明显,每公斤可卖到24—30元。
  葡萄栽种一般在12月份,现在起,吴江就开始指导季伟平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她说,葡萄苗种下去后,她会不定期前来辅导管理技术,争取把季伟平的葡萄园打理成样板园,提升当地葡萄种植的科技水平,推动葡萄产业发展,帮助果农致富。
名师带出高徒,助推产业发展
  这几天,省农科院蔬菜所的何圣米副研究员在云和忙得难以脱身。这里邀请他去讲课,那里请他看看蔬菜长势。其实,作为省级农业专家和云和县产业带头人“名师带高徒”结对帮培的专家团成员之一,何圣米已经把大半的心思放在帮培对象身上了。把科技送到农村,为农民创富,这也是专家团成员的共同心愿。
  据专家服务团团长、省农科院科教培训基地主任朱奇彪介绍,这次省级农业专家和云和县产业带头人“名师带高徒”结对帮培活动,组成了一个10名专家组成的帮培团队,结对云和县10位产业带头人,分别涉及蔬菜、食用菌、林茶果种植、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等种养业。除了带去新品种,专家们还定期为当地开设专题培训讲座,深入示范实训基地现场示范指导,做到送教到乡。通过结对帮培活动,推进云和县农村“两创”实用人才的培训,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