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有一位传奇的将军,他就是被毛泽东誉为“工兵专家”的王耀南。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工兵史,同志们都称他为“工兵王”。
要了一个月的饭才走到安源
1911年,王耀南生于江西萍乡上栗村的一个鞭炮世家。王耀南五六岁时就跟着叔伯们学制造鞭炮。
1919年的一天,王耀南与母亲上山挖野菜时,突然听到“轰隆”一声巨响,下山时他们发现差不多半个村子被夷为平地。原来是村里的一户人家在制造鞭炮时不慎引爆了炸药。“当父亲和奶奶走到村里时,村里基本没人了。不得已奶奶只好带着父亲和姑姑去安源找做矿工的祖父及曾祖父。”上栗到安源足足有40多公里路,王太和说,“奶奶是带着父亲要饭走到安源的。那时父亲才8岁,后来他告诉我,他们足足走了一个多月才到。”到了安源之后,“父亲当了一名童工,跟着祖父王树善一起在矿井下学点炮。”
1921年秋,毛泽东到安源点燃了工人运动的火把。毛泽东与矿工们在井下促膝谈心。在听完毛泽东传播的革命道理之后,年仅10岁的王耀南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这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1922年,王耀南加入了刚成立不久的安源儿童团,这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属于孩子们的组织。
黄洋界上的炮声
1928年8月30日,国民党湘军和赣军共5个团想趁红军主力在湘南未回井冈山之机,准备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会剿”。此举遭到了红军坚决还击,这就是有名的黄洋界保卫战。
“守卫黄洋界哨口的部队其实就只有三十一团一营不到一个连的部队,守阵地的主要是王耀南的一班以及刘荣辉的三班。”张宗逊将军后来回忆此战时说道。王太和告诉笔者,父亲每次回忆起这场战役时都激动不已。实际上,黄洋界只是一个哨口,当时守卫红军的武器又很不足,一个人最多只有一两颗子弹。“父亲是一班班长,刘荣辉是三班班长。上级命令他们守住这个口子,不让赣军攻上来。当时井冈山赤卫队送来了很多淬了毒的竹钉。”
王太和说,一来竹钉不是很多,不可能铺满道路;二来竹钉过长不能全部埋下去,总有点露出来,敌人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父亲侦察地形时注意到了黄洋界上有不少松树,松树上还有很多马蜂窝。就让战士去砍些藤条回来绑在松树顶端,但不准他们惊动马蜂。”
赣军攻上来时,“父亲便指挥战士们拉拴在松树上的藤条”,这样,就惊动了马蜂,蛰得敌人到处乱跑,他们也就自然而然踩到了竹钉。就这样,部队用蜂窝战术击退过敌人一次,可蜂窝必定有限,后来红军还用上了石头、鞭炮等。
下午四点左右,当敌人再一次进攻时,战士们把仅有的从南昌起义后带到井冈山的一门迫击炮抬到前线。“赣军听到炮响,以为红军主力部队回到了井冈山,不敢再战。”
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振奋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毛泽东在获悉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喜讯后,诗兴骤起,欣然命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
将功赎罪炼硝盐
1928年,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同年底,彭德怀也率领部队上山了。小小的井冈山突然间涌入了数千人的部队,导致了日常生活用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尤其是食盐。为此,地方的党组织也想了很多办法。后来,江西吉安通过各种渠道搞了点盐。“上级命令我父亲率部将其护送回来,我父亲就带着一班的部队过去了,而刘荣辉的三班则负责策应我父亲。”当部队走到吉安时,因战士们长时间没有吃盐,缺乏力气,无法自己挑,就找了一些挑夫,他们都是当地的老表。“谁知遇上了土匪”,王太和说,部队因寡不敌众被迫撤退,撤退时不幸把盐给弄丢了。“父亲丢了盐,还有好几个战士受伤了。”朱德得知后,很生气,准备严惩我父亲。王太和说,为了将功赎罪,父亲向朱德建议,他可以利用自己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从炸药中提炼出少量的硝盐来。硝盐尽管很苦涩,但它多少还有点咸味,能暂时替代食盐。得到朱德的同意后,父亲便开始在部队提炼硝盐。他先让战士们支起大锅,再刮下烧出来的硝,最后加上猪皮放在锅里炼,炼出了硝盐。后来,这种提炼方法还短期内在部队得到了推广。
(摘自《人民政协报》 王太和/口述 王信霞/整理 2010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