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除了开发枇杷膏、枇杷饮料等新产品

这个合作社的鲜枇杷都能卖6个月

  •   □本报记者 程益新
      这些天,浙江大红袍水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普德的电话响个不停,合作社建在福建的基地的枇杷每天要用5吨车发到温州、台州等地;而台州路桥基地的枇杷也进入采摘期了,订单、雇工等的事情一大堆。“今年由于一些地方遭受冻害导致枇杷减产,福建枇杷批发价从去年的7元/公斤涨到了12元/公斤,还供不应求,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冯普德说。
      一个又一个丰收的取得,是近年来大红袍水果专业合作社坚持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的结果。
    技术培训,让农民种出了大如乒乓球的枇杷
      枇杷好吃树难栽,这是过去路桥许多果农的感叹。由于管理不当,当时产出的枇杷仅桂圆般大小,每公斤才卖一两元。有人干脆让它烂在树上,说省下采摘功夫钱。
      2001年,饱受枇杷种植之惑、贩销之苦的冯普德与7位枇杷种植大户、贩销大户一起,成立了大红袍水果专业合作社,吸纳枇杷种植面积10亩以上的果农入社,力图通过统一管理、销售,提高枇杷的市场竞争力。“有了合作社,枇杷好吃树也不再难栽了。”桐屿街道盐岙村的金友法说,合作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产技术培训:每个月向社员分发“枇杷农事”宣传单;聘请农艺师不定期讲课;派经验丰富的社员到现场指导管理。“种植管理的‘花头经’蛮透,但效果还真不一样。”和许多人一样,金友法过去一味追求挂果数量,一株枇杷树结了50多公斤果,品质差、卖不起价钱不说,还使树“元气”大伤,来年挂果锐减。如今一枝枇杷头要疏掉三分之二的花、只剩一两个果,但结的枇杷大如乒乓球。
      通过培训,农民的种植技术大大提高,一亩地能产出500公斤优质果,名气响当当的白沙枇杷最高时能卖到120元/公斤,还供不应求。
    扩展基地,让原本才卖一个月的枇杷能卖6个月
      枇杷的价格是卖高了,可它的成熟期短,采摘后又难以储存,如何拉长枇杷的销售期呢?
      从2006年开始,冯普德就把眼光投向了省外,开始在云南、福建等地承包土地种植枇杷,利用不同地理位置和光照的差异,使枇杷错时上市,从而拉长枇杷的销售期。
      据了解,大红袍水果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73人,种植面积已达6000亩,在全国多个省份都有种植基地。冯普德说,1月,种在云南的枇杷成熟了;3月,种在广东的枇杷上市;4月上旬,福建的枇杷就可采摘了;5月下旬,台州的枇杷正处于旺季;到了6月,种在千岛湖的枇杷又在枝头争奇斗艳。“别人的鲜枇杷卖不到一个月时间,我们合作社的枇杷能卖6个月。”冯普德说。
      而合作社每到一处,就对当地的枇杷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树”。冯普德说,福建省福清县一都镇原来有1000余亩“解放种”枇杷,价格一直卖不高。合作社承包后,通过整枝、疏果、配方施肥等一整套先进的管理技术,把枇杷产量控制在每亩2000公斤左右,不仅节约了肥料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优质果的比例,且上市期也提早了几天,收益每亩提高近1500元。
    精深加工,让低档枇杷卖出好价钱
      优质果的价格是卖高了,但是占总产量20%,个头偏小、口味偏酸的枇杷又该怎么处理呢?
      其实,早在2007年合作社就派技术员去广东学习枇杷膏加工技术,去年又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枇杷深加工产品。“去年我们投资100多万元开展‘500吨枇杷深加工项目’,生产了5万多瓶枇杷膏,8元/瓶,现在已全部卖完。”冯普德说,枇杷膏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对呼吸道和喉咙都有好处,深受当地市民的欢迎,在广东潮州一带试销后,反响也很不错。
      今年,冯普德又盯上了枇杷花。他说,以前疏花时掉落的花瓣能卖到70元/公斤,今年他们和浙江大学合作,把枇杷花做成了饮料,预计售价3元/瓶,下半年将投放市场。
      如今,合作社的社员每亩枇杷的收入由3年前的6000元增加到如今的1万元,白沙枇杷更高达1.8万元/亩。“今年我们还有一个新的突破,就是和中国邮政台州市市场经营部对接配送,通过他们的网络扩大营销领域。”冯普德说。
    合作社机制创新系列报道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