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泰顺县对《泰顺茶叶志》第三稿进行会审。期间,与泰顺三杯香、“白毫银针”等名茶并列的泰顺黄汤,备受人们的关注。据介绍,明清时期,泰顺黄汤、“白毫银针”等茶叶就畅销天津、上海、营口等地,还成为贡茶,名振一时。如今,“黄汤”在泰顺的发展状况如何,其制作工艺怎样?日前,笔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黄汤”历史:风雨沧桑 两百多年
据相关历史记载,泰顺黄汤始于清代,距今已200余年。以泰顺县五里牌和东溪产的“黄汤”最为有名。泰顺黄汤在民国时期失传。新中国建立后,于1979年恢复生产,为浙江主要名茶之一。
采访中,令笔者欣喜的是,泰顺黄汤传统制作工艺至今在泰顺县彭溪镇玉塔村还在延续。当地83岁的老人李思插,从10多岁起制作“黄汤”,已有60多年历史。他是当地制作“黄汤”为数不多的人当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茶人。
近日,笔者专程赶到彭溪镇玉塔村。提到“黄汤”,李思插老人说:“我爷爷是制作‘黄汤’的能手。从我10多岁开始,每年清明前后春茶开采,爷爷制茶时都要叫我当帮手,帮他翻拣茶青中的杂质,且每次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制作‘黄汤’的技术要领。他还特意叮嘱我,一定要学会‘黄汤’制作工艺。”
爱上“黄汤”制作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李思插都未曾丢弃过这门技艺。为了精益求精,每次去茶园里干活,他都会向身边有经验的人求教“黄汤”制作的技巧,久而久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黄汤”色味:不同绿茶 有别红茶
李思插告诉笔者,“黄汤”作为名茶,与绿茶和红茶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是黄汤必须要手工加工,只有手工制作,滋味和色泽才会纯正,由于产量不高,更显珍贵。
李思插说,“黄汤”从外形看呈黄色,泡成茶水后,汤也呈现明显黄色,而茶干的颜色也透露着纯正的黄色。“黄汤”制作最关键的工艺是“闷”,“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茶叶品质的好坏。
据介绍,制作“黄汤”的茶叶一般采制于清明前后,以选细嫩多毫初展的芽叶,经杀青、捻、闷堆、干燥等工序精心细制而成。“黄汤”的气味与绿茶不同,香气清芬、茶味甜醇,色泽橙黄鲜明、黄绿光润,条形紧细多毫。这也是“黄汤”与其他茶又一个不同的地方。
“黄汤”销售:取道平阳 走俏南洋
李思插老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泰顺黄汤走向市场的路线。他说,当年邻近的五里牌村也有人做“黄汤”。由于是纯粹的手工制作,“黄汤”产量并不高。老人记得,当年玉塔村“黄汤”的产量:1971年,15公斤;1972年,25公斤;1973年,35公斤;1975年,50公斤。他加工好“黄汤”后,要挑到五里牌汇总,再从那里运到平阳县水头镇,再集中出运。李思插说,这也是泰顺黄汤与平阳水头镇关系密切的原因。经过水头镇,泰顺黄汤北到上海,南下福州,再通过这两个口岸走出国门。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当年,泰顺黄汤最远曾销到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因为量少,价格自然也不菲。清代,泰顺黄汤、“白毫银针”还被列为贡茶,嘉庆十五年作为主要名茶,载入《中国名茶志》。
“黄汤”发展:曾经辉煌 走向黯淡
泰顺产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崇祯六年,《泰顺县志》记载:“茶,近山多有,惟六都泗溪、三都南窍独佳。”在泰顺县的五里牌、玉塔以及东溪一带有着相当悠久的“黄汤”制作历史。在玉塔村,笔者了解到,无论市场上茶叶生产景气还是不景气,当地的“黄汤”加工工艺却始终没有失传。在玉塔村,除了李思插老人外,还有两位村民也懂得“黄汤”的炒制技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泰顺黄汤曾经有过一段非常辉煌的时期。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泰顺黄汤在市场上开始走俏,玉塔的“黄汤”加工量也开始逐渐增大。许多人看到泰顺黄汤的销售行情后,一哄而上制作“黄汤”,由于未能在工艺和质量上得到保证,导致“黄汤”市场鱼目混珠。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泰顺黄汤销售步入低谷,且从此一蹶不振。即便如此,李思插也没有放弃“黄汤”的制作工艺,他说,每次炒制的数量不多,仅是当作礼品,赠人品尝,“从爷爷那里学到的技艺不想就此失传”。
“黄汤”前景:弘扬名茶 增彩茶乡
“黄汤”,在泰顺流传了200多年的这道名茶,如何发挥它的名茶效应,为茶乡增彩?位于玉塔村的玉塔茶场,从保护传统民间工艺的目的出发,凭借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准备进一步发掘“黄汤”制作工艺。今年春天,玉塔茶场重新改建了专门用于“黄汤”炒制的锅灶。采访中,一位老茶人欣喜地告诉笔者,他认为在泰顺民间流传的黄汤制作工艺是一份无形的财富,它对于弘扬茶乡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它能发扬广大,为泰顺茶乡再添一份靓丽的光彩。 苏康宝
相关链接
挖掘文化底蕴保护百年名茶
泰顺黄汤制作工艺列入县级非遗名录
日前,具有百年历史的名茶泰顺黄汤的炒制工艺正式被列入第123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这是泰顺县为挖掘茶文化,保护百年名茶所采取的一项措施。
该县农业局局长王仁旺表示,近年来,泰顺茶叶着重于品牌建设和培育,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泰顺县茶叶品牌管理实施意见》、《“三杯香”茶商标及商标标识物管理办法》、《泰顺茶叶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泰顺三杯香提质增效产业升级工程实施细则》等文件,同时全面启动了“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宣传”四位一体的管理办法,有力地促进了“三杯香”茶叶品牌的建设,使“三杯香”销售区域不断扩大,产销对接能力明显增强。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三杯香品牌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何从文化底蕴上提升泰顺茶叶品牌的内涵?为此,自去年以来,该县农业部门会同县非遗中心,挖掘名茶炒制技术,最终促使“黄汤”炒制工艺列入县级非遗名录。
王仁旺局长表示,“黄汤”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升泰顺茶文化底蕴的同时,也为泰顺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参与竞争,增添了一份动力。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季海波也表示,通过对传统名茶的保护,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泰顺的茶文化发展历史,对促进地方茶文化保护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