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我们与科技亲密约会:在“台风模拟房”里亲临台风来袭那一刻;在“海洋探险区”内亲手驾驶模拟游轮出海;在“地球诊断装置”前当一回环境“医生”——
科学奥秘“触手可摸”
□见习记者 姚力丹 文/图
每年的5月,我们都会与科技有次亲密约会。
从15日开始,2011年浙江科技周又如约而至,人们再一次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和魅力。科技活动周期间,浙江科技馆、杭州气象科普体验馆、宁波大学海洋生物陈列馆等科普教育基地都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
台风是如何形成的?农作物遭到气象灾害该怎么补救?我们生存的环境面临哪些威胁?这些看似深奥却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你都能在那里找到最形象、最生动的答案。
气象篇:一场五彩斑斓的气象之旅
亲临台风来袭一刻
狂风在耳边怒吼;大海翻滚着惊涛骇浪;大树、广告牌迎面砸来;大地陷入一片天昏地暗中;耳边还传来婴儿啼哭和大人的惊呼声……这是杭州气象科普体验馆内的“台风模拟房”为我们模拟的台风过境时的景象。为了给体验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个圆形的模拟房间里会不时有风吹出,甚至还有雨滴洒落,让人们切身体会台风来袭时的情形。
在“台风模拟房”旁,还有一辆神奇的“风力自行车”,你可以用它亲自“制造”一场10级台风。骑上车后,屏幕会出现动画,告诉你现在脚上所用的力气,相当于多少级风的阻力。踩得最快时,相当于10级风。当然,骑得越快,阻力越大,会有些吃力哦。
【知识点】 台风可以给经过的地区带去充足的雨水,有利于缓解夏季高温和干旱,但也会造成大暴雨、泥石流等各种灾害。因此,台风来临时要关好门窗,尽量别外出;可在玻璃窗上用胶布贴成“米”字,以防玻璃破碎伤人。如在室外,千万不能在临时建筑、大树、铁塔、广告牌等附近避风避雨。强台风经过期间的短时风小雨停,可能是“台风眼”经过,此时要继续躲避,不要急于到室外。
在电闪雷鸣间行走
“轰隆隆”,气象体验馆里,有一条长约10米的“雷电通道”,人一踏入通道,感应器启动,通道内就会出现一道道霹雳闪电,紧接着轰隆隆的雷声就会在耳边响起。原来,通道进口处的墙壁上,有一个点会发射红外线,当它感应到人体经过时,就启动通道中的声光效果,这样,你就能看见闪电、听见雷声了。
【知识点】 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至少有1万人被闪电击中。因此,天空出现闪电时,不要冒险外出,尽量留在室内,同时不要靠近打开的门窗,也不要靠近金属电线,包括暖气管、煤气管、水管。尽量不要使用电器,如电吹风、电话等,建议拔下所有电器的电源,也不能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如果恰好在室外,要切记远离水和金属物体,汽车则是极好的避雷设施。
见识雨的形成
下雨对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但为什么会下雨?雨水是怎样形成的?你却未必很了解。通过体验馆的一个“模拟积雨云”装置,参观者就可以清楚地明白雨水形成的全部奥秘:地平面上,水汽蒸发上升,在高空凝结形成云;云发展后,里面小水滴掉下来,遇到上升气流又被托上去;几个来回后,水滴增大,上升气流托不住了,水滴就掉下来形成雨。【知识点】 我省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生暴雨灾害。如水稻受涝,首先要立即排水,及时洗泥去渣,扶正倒苗,清除烂叶、黄叶;及时抢收、摊晒早稻;抓好晚稻查苗补苗;追施速效肥料,抓好病虫害防治;对严重受灾无法恢复生产的中晚稻,可改种秋玉米、秋红薯、蔬菜等其他作物。
海洋篇:去蔚蓝的海底寻宝
走进浙江科技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巨大的“海洋投影房”。当你迈入投影区域后,就会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之中:五彩斑斓的鱼从脚底游过,珊瑚丛在身边摇摆,轻轻挥动双臂,你还能与鱼群嬉戏。在“海洋探险区”内,你还可以亲手驾驶模拟游轮出海,充当一回“船老大”;在海底钻井平台上尝试开采石油;在作业船上参与港口建设。
海洋里有着无穷无尽的蓝色宝藏。在宁波大学海洋生物陈列馆里,参观者可以看到1000余种海洋生物标本:非洲肺鱼、棘背带鱼、鹦鹉螺、唐冠螺、法螺、蝎形蜘蛛螺、玳瑁……每个标本都会有详细的介绍说明,让参观者了解其分类、分布、生活习性等特点。
【知识点】 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近些年,一些自然灾害也给海洋资源带来巨大损失,其中赤潮就是常见的一种。赤潮指的是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的水色异常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海域。由于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会使水体呈现不同的颜色,如砖红色、绿色、黄色等。赤潮的发生是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造成海里的鱼虾因缺氧而死亡。
为了减少赤潮的发生,我们每个人应该从自我做起,选用无磷洗涤剂,减少含磷废水排放入海,同时用一些不含化学物质的水来浇花,在生活中二次利用淘米水和洗菜水,尽量减少污水的排放。
低碳篇:
为地球做一次“身体检查”
人生病了可以吃药,如果地球“病”了该怎么办?在浙江科技馆的“地球环境影院”里,可以找到这个答案。一开始,大家进入的是一片绿色的家园,小桥流水、风景如画,看得人心旷神怡;而接下来的一幕,就会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工业废气污水无序排放、树木遭到乱砍乱伐,于是绿洲变成了沙漠、江河开始变黄,全球气候开始变暖。最后,在不知不觉中,你已进入“冰川融化”时代,巨大的冰山在你面前迅速消融,雪崩、泥石流接踵而来,草原自燃、干旱、沙尘暴等各种自然灾害出现在你的面前。
了解了生存环境面临的危机后,你可以在“地球诊断装置”前,当一回环境“医生”:当某个地方出现环境破坏警报后,你可以在显示屏上正确选择出改造方案,帮助地球恢复生态平衡。
【知识点】“温室效应”加剧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全世界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而能源消耗则是其元凶。“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加剧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等诸多自然灾害,使人类生存承受巨大压力。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简单易行的改变,就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减轻“温室效应”。例如,少开汽车,多选择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出行方式;节约用电;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选择使用再生纸张;用淋浴代替盆浴;保护好森林和海洋,不乱砍滥伐树木,加强植树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