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廷尚 通讯员 王仁杯“十二五”开局之年,利好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消息不断,无论是前不久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还是上周召开的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都把种业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种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机遇期。
其实,种业在我省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从本世纪初开始,我省就实施了粮油、蔬菜、花卉等五大种子种苗工程,加大财政、科技等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进种业发展。当种业“革命”再次来到眼前时,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
五年奋斗,产业优势露峥嵘
我省农业生产总量有限,全省农作物种子的市场规模约为5亿元,还不到全国的1%,但是种业发展自身优势依然明显。
“十一五”以来,我省紧跟国内外农作物育种新动向,积极探索育繁推结合新机制,加大育种攻关和良种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力度。在水稻育种上,我省形成了“中浙优”、“甬优”和“秀水”三大类优势主推系列品种,甬优系列的籼粳杂交技术处全国领先。2009年,全省推广面积最大的10个水稻品种,有7个来自于合作育种,全省水稻主导品种集聚度达65%,推动水稻单产增长5%以上。一些优势品种还向省外推广了500多万亩,初步建立了我省水稻良种的产业优势。
在油菜及其他主导产业的领域,“浙油18”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双低优质油菜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全省双低油菜种植近90%,茶树无性系良种率达57.7%,农桑系列等桑树新品种推广比例达到60.4%,优质强健蚕品种应用面达100%。此外,早熟柑桔、早熟梨、高品质葡萄等一批优新品种的选育推广,优化了水果布局结构,确保了名优茶、精品果业、蚕桑西进等工程的实施,在推动主导产业升级发展的同时,种业优势也进一步得到提升。目前,我省有许多品种在全国供种市场有较大的份额,如花椰菜、单片黑木耳、桑苗年销售分别为3万公斤、4000万袋和6亿株,占到全国供种的40%、70%和80%。
基础设施装备的改善,更为种业发展夯实了基础。“十一五”期间,我省各级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国家、省两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4亿元,其中省级投入8550万元,建设了一批种子生产、加工、储藏、检验以及示范推广等基础设施。目前,全省拥有新品种区试站13个、良繁基地10万亩、标准仓库6.3万平方米、贮藏能力3000万公斤、加工能力1600万公斤。种子生产、加工、销售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在实施种子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我省不断规范品种审定,严格质量监管,加强种子供需信息调度,确保了商品种子“品种优良、质量合格、数量安全”。“十一五”期间累计审定品种557个,推广1600万亩;种子质量合格率提高到92.7%,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3.8个百分点,其中水稻种子合格率近100%,种业监管调控能力逐步增强。
务实创新,种业发展添动力
近年来,我省种业持续快速发展,但仍面临着良种培育水平不高、种子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面对难题,我省破除种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壁垒,创新发展方式,为种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蔬菜瓜果产业是我省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年种植面积达1200万亩,产值260亿元,产值居种植业首位,我省由此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瓜果生产和出口基地。依托这一产业优势,我省在近年来以举办中国·浙江瓜菜种业交流会为契机,在2009年启动了瓜菜种子种苗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建设“1+N”瓜菜主推品种展示示范体系,着力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品种选育推广创新、主推品种展示示范、种子种苗展销等四个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我省蔬菜种子种苗产业。
在这一创新平台的示范带动下,“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引育瓜菜新品种300余个,筛选推广应用了西甜瓜、番茄、花椰菜等200余个优良品种,我省瓜菜种业的品种集聚优势逐步显现,有力推动了蔬菜瓜果产业的快速发展。
作为市场大省,我省在种子产业的市场化改革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产业发展。2001年《种子法》实施,特别是2006年《国办发40号文件》下发以来,我省积极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建立种子企业市场化体制,完善经营机制,强化市场规范,突破区域封闭经营,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市场化新格局。据统计,全省现有142家持证种子经营企业中,民营企业有115家,占80%;注册资本500万以上的有 31家,占总数的22%、总资本额的70%;有3家取得了全国种子经营许可证,勿忘农种业公司等一批具有资金、品种、市场技术优势的种业企业快速成长,种子种苗经营户超过2.5万户,全省种子种苗销售供应网络初步形成。
政策的推动,进一步加快了我省种业的发展。在水稻种子方面,我省通过实施“0406”计划,建立企业、科研和推广机构合作育繁推新机制。我省还在全国率先制订实施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自愿申报审定制度、风险种子储备制度、非持证企业备案制度,有效拓宽品种管理覆盖到主导产业,增强粮食种子供应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逐步优化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种业发展环境,努力推动我省种业走在全国前列。
绘就蓝图,种业强省不是梦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国家出台了种业发展的利好政策,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省在农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把现代种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启动实施现代种业发展工程,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完善良种育繁推体系,构筑种业创新平台,培育壮大种业龙头,努力建设种业强省。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重点发展粮油、蔬菜瓜果、水果、茶叶、蚕桑、食用菌、药用植物、花卉等八大种子种苗产业,通过搭建一批种业创新平台、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壮大一批种苗产业、建设一批良繁基地、构建一批管理技术体系等五个“一批工程”,大力提高优良品种培育创新水平和推广应用水平,提高我省种业竞争力。“十二五”的目标,已经敲定。到2015年,我省将力争种业企业参与和自主育成主要农作物品种占年审定数的50%以上,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覆盖率70%以上,全省规模以上(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区域性或专业性种业骨干龙头企业15家以上,种子种苗市场销售额达15亿元,种子种苗商品化率达70%,形成年销售额超亿元种业龙头企业3家以上。
我省还将通过启动实施新一轮种业发展工程,推动实现种业由单纯追求区域自给向注重发展种子大市场转变、由习惯研发粮油种子向注重发展种子大产业转变、由分散经营单一供种向注重发展种子大企业转变,建立起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