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夏天,是旅游的黄金季节。如今,到乡野田间去吃农家土菜,在农家小院感受自然清幽的生活气氛,已成为众多城市客消除劳累的首选。在火爆的需求下,近些年,我省各地农家乐迅速发展。
但随着农家乐这块“蛋糕”越做越大,竞争逐步激烈,千篇一律、重复类同的单一吃饭内容成了制约农家乐发展的瓶颈,不少地方出现了“家家都有农家乐,农家乐家家都一样”的尴尬状况。浙江的农家乐已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现在,我们又该给乡村旅游业注入怎样的新活力呢?
“农趣”体验,特色项目下功夫
去农家乐能做什么?吃饭、喝茶、钓鱼、打牌、搓麻将,这大概是很多人对当下农家乐的全部描述。前不久,记者在嘉兴桐乡市稻香人家休闲农庄中碰到了前来采风的摄影爱好者冯女士,为了寻找题材,她几乎跑遍了杭州周边的知名农庄,“到农家乐去得多了就发现,每个地方都是吃吃喝喝,这显然已经落伍了”。
“要让挑剔的城里人来了还想来,农家乐就不能仅仅是让城市客换个地方吃饭,更要让他们体验到在城里找不到的‘农趣’。”稻香人家负责人李总说。
记者采访时,恰逢樱桃成熟时节,放眼望去,稻香人家农庄内的百亩果树林郁郁葱葱,诱人的红樱桃挂满枝头,任游人边采边吃,俨然是一个开心农场;而在另一边的特色土产制作区内,不少孩子正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酿米酒、磨豆腐,体验劳动的喜悦。“在这里,可以亲手抓野鸡,采果实、下地种菜,当一回‘农夫’比简简单单吃几个农家菜有意义得多。”冯女士说。“农家乐要在特色开发上下功夫,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才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省农办有关人士表示。
星级服务,品质吸引八方客
走进湖州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的毛草屋农家乐,一幢别致的三层小洋楼,乡土气息中透出丝丝雅致。“楼房的格局是请同济大学的教授设计的,餐饮、住宿都有等级标准,咱们的卫生质量绝不比城里的星级宾馆差。”老板陈会棠自豪地说,由于环境条件好,价格实惠,每到假期,农家乐都会爆场,“现在预订住宿,起码要提前半个月”。
在顾渚村,像“毛草屋”这样的农家乐共有260多家,已成为长兴县农家乐乡村旅游的聚集地之一。作为当地重点培育的旅游模式,长兴县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农家乐服务质量通用要求》,对农家乐的餐饮、住宿、服务质量、环境卫生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厨房不仅要设置粗加工、烹饪间,还要设立荤菜、素菜、水产品等5个不同种类的洗刷池;生活污水要经过收集、厌氧、沙石过滤等5道程序的处理,并用芭蕉、美人蕉等植物做生态净化,”陈会棠说,“像这样严格的标准,连城里的一些宾馆也做不到。”
标准化、品牌化打造乡村旅游业的结果,就是使长兴县成了我省农家乐发展的样板,也为当地农家乐带去了无限的商机。陈会棠说,按照规定,每批客人用后的被子、毛巾、餐具都要送到专门的消毒企业进行处理,“虽然是一笔大开销,但我们主动提升品质后,回头客明显变多了”。据悉,现在陈会棠每年能接待2万名游客,净利润有60多万元。
“农节”为媒,文化内涵再挖掘
这几年,我省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势头迅猛,数据显示,仅去年,嘉善县农家乐旅游直接营业收入就达到6亿元。但日益严重的同质化发展倾向,也让游客的“审美疲劳”越来越严重。
“传统的‘土味拼盘’式农家乐,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专家黄祖辉分析认为,农家乐要学会向一些农事节庆活动“借势”,通过举办农事节庆,来宣传推广乡村旅游,打响认知度。
萧山市自举办“三清”茶文化节后,当地的农家乐就更火了。“茶节期间,我最忙时一天都要招待600多位游客,每天包厢、大厅都爆满。”戴村镇尖山下村清晨假日山庄的老板娘盛金花告诉记者,现在,来戴村镇涌进的游客是一拨比一拨多,不但茶叶卖火了,不少游客在游玩之余,也会选择住几宿,体验一把农居生活。“茶文化节的举办,让更多的城里人了解了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空气,打响了戴村生态游的资源牌、环境牌、生态牌,扩大了当地农家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戴村镇有关负责人说。
除了和农事节庆“联姻”,不少地方还把农家乐和历史文化联系在了一起。丽水市云和县梅湾村就充分利用自己是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势,依托红色旅游创办农家乐,组织游客唱红歌、参观红军游击队纪念馆等;而雾溪畲族乡平阳岗村则以畲族文化为依托,创办畲族风情的农家乐,通过向游客演绎歌舞、婚俗、祭祖、对歌,充分展示了极具风情的地方特色。
旅游界专业人士认为,农家乐要立于不败之地,各地必须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挖掘地域文化的亮点,并在农家乐中集中展现,使其成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