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农作

保障供应 促农增收

蔬菜产业提升有道

  蔬菜产业作为我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已成为农业增效的主要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8年8月,中央财政安排我省的首个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蔬菜产业提升项目”开始实施。项目实施三年来,建设成效明显。
临安:
推广“微蓄微灌”技术“靠天田”变成“致富田”
  2008年至2010年,临安市连续三年实施蔬菜产业提升项目,累计总投资1106万元,其中省及省以上补助资金580万元,新建一批微蓄微灌等基础设施满足生产需要,提升了产业特色优势和规模化发展,广大菜农受益,保障蔬菜供应。
  针对山区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区域性、季节性和资源性农业缺水现象普遍,尤其夏秋季的干旱发生率高达60%以上,缺水已成为制约山地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等难题,临安市着重推进基地节水灌溉的设施化建设,大面积开展“微蓄微灌”技术的应用,其中4个共1370亩的山地蔬菜“微蓄微灌”核心基地,已成为当地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样板,带动了2万亩山地蔬菜健康发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抗旱和持续增产效果。据统计,每亩山地蔬菜“微蓄微灌”投入成本约200元,可节约灌溉用水100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在90%以上,提高产量15%以上,亩节本增收2000元以上,茄果类亩产量高达6000公斤以上,亩产值超万元。
  目前,临安市已建成山地蔬菜“微蓄微灌”基地3520亩,山地钢架大棚7万平方米,田间作业道路1.5万米,配套沟渠3万米,大量遇旱易灾的“靠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致富田”。2009年,天目山牌无公害蔬菜被评为浙江省名牌农产品。“临安木公山山地蔬菜微蓄微灌节水模式”成为全省创业创新优秀典范。2010年清凉峰镇九都村山地蔬菜基地成为农业部“农田节水示范区”。
诸暨: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升蔬菜生产效益
  诸暨市枫桥永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是由浙江永宁弟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一个综合性示范基地。基地以年出栏1.5万头的养猪场为中心,外设600亩水稻生产基地、300亩茶叶基地、300亩设施蔬菜基地、150亩水果基地。
  枫桥永宁设施蔬菜示范基地为2010年的蔬菜产业提升项目,总投入建设资金340.61万元,其中省级及中央财政资金130万元,地方财政资金70万元,建设单位自筹140.61万元。项目完成了园区道路建设10550平方米,排水沟渠3219米,粗加工产品分级整理场地809.5平方米,GP825钢架大棚103套计60亩,喷滴灌300亩,集约化育苗设施1600平方米,沼液贮蓄池2个,氧化池3个,沼液稀释泵房2间,育苗用生产设施、物理生物控虫设施等一批。
  通过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一个“养猪场→沼液→蔬菜基地→剩余产品→养猪场”的良好循环态势,基地的沼液利用率提高25%,并通过沼液稀释泵房进行肥水一体化浇灌,使有机肥使用率达95%以上,不但控制了化肥的投入,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土质,提升了蔬菜产品的质量。预计基地可年产商品蔬菜1150吨,年产值295万元,新增效益120余万元,达到种养配套,经济、生态双赢的目的。
苍南:
创新土地流转方式 促进规模化经营
  温州雅发蔬菜专业合作社承担建设的苍南县2008年蔬菜产业提升项目核心示范基地,位于苍南县仙居乡雅中村,基地面积262亩,总投资为612万元,其中中央、省及县级财政补助215万元,建设单位自筹397万元。已建成GP825标准化钢架大棚202亩,育苗大棚1001.25平方米,安装微滴灌系统262亩,架设电力线路3000多米;建成田间水泥操作道2545米(含7米主干道220米),三面光排水渠道2865米;建成采后处理与分级包装场地1020平方米;基地全面应用杀虫灯、防虫网和昆虫性诱剂等物理生物防虫技术。通过项目建设,基地抗灾保收能力明显增强,分别经受了2008年50年一遇“莫拉克”台风,及2010年底严重冰雪灾害的严峻考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年来,核心基地平均单产同比周边产区增加20%以上,基地年提供番茄1700多吨,年总产值达500多万元,年新增收入102万元。
  在实施中央蔬菜产业提升项目中,温州雅发果蔬专业合作社借鉴平湖及瑞安等地有关土地流转及合作社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在与农户进行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按照本地近三年种植水稻年平均收入250元乘以剩余年限20年,对农户入股的土地进行量化,并将每5000元确定为1股,同时允许村民分别以资金、土地或劳动力作价入股。其中以土地入股的社员,按照5000元/亩的折算标准计算出相应的股份;以劳动力入股的社员,以每月工资额30%缴纳所认购的出资额,直到缴清为止。此外,为切实保护以土地经营权和劳动力入股社员的利益,合作社规定成员认购每股出资5000元的,单个成员认股最高不得超过40股,但不设下限;村集体接收承包经营权入股土地每亩以0.3股计算;对以土地入股的社员前三年实行每股年收益200元保底分配;土地入股后,社员可参加合作社劳动,每人月工资为1500元(全年按8个月计算),同时享有参加培训,接受农业科学知识教育等权利。
江山:
引进工商主体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2008年和2010年,江山市实施蔬菜产业提升项目,累计总投资1280万元,其中省以上补助资金530万元,同时,积极引进工商主体投资,新建蔬菜核心基地,满足规模化生产需要,促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在江山市的果菜现代农业园区,将建立5000多亩集中连片设施蔬菜种植园区,集成和应用先进生产技术、优良品种、肥水一体化及蔬菜绿色防控技术,实现高产高效,使项目具有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针对当地蔬菜产业设施基础相对薄弱,习惯化、大众化、露天化蔬菜生产现象普遍,设施化蔬菜发展滞后等现状,江山市着力破解难题,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引进工商业主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并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扶持政策,每年安排不少于400万元资金,专项扶持园区基础建设、设施装备、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等。
  园区先后引入“田里头”、“幸福家园”、“凤之帆”、“曙光”、“瑞欣”等8家工商主体投身设施蔬菜生产,投资额达1000多万元,同时,流转土地2500多亩,搭建完成 GP-825标准大棚 250多亩。计划搭建连栋大棚10多亩、集中供育苗设施10多亩。其中2010年产业提升项目实施点凤鸣设施芦笋基地,一次性流转土地230多亩,建成110多亩大棚设施芦笋园,推广实施喷滴灌节水技术,预计明年亩均产值将达万元以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