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曾经有那么一群人,为了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解放,他们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是他们,用坚定而高贵的灵魂,照亮了新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勋章!在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史海钩沉专栏将特别推出党史人物,谨以此献给那些为党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袁殊1911年出生于湖北蕲春,1929年到日本留学,回国后担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创办《文艺新闻》。他有多重身份——军统、中统、青洪帮、日伪,然而,他的秘密身份却是货真价实的中共特科。
一人身兼五重身份
1931年10月,袁殊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转入特科工作。1932年春,认识了上海市社会局长、中统头子吴醒亚,打入了中统内部。后来由吴醒亚介绍,袁殊成为新声通讯社的记者,并在此期间认识了日本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岩井英一。
当时,中日正在谈判,谈的是货币兑换率与关税问题。由于袁殊有岩井渠道,消息又快又准,这位“涉外”记者立即成了红人,连吴醒亚对他都刮目相看。不久,岩井便开始每月付袁殊200元的“交际费”,这样,他又成了日方的情报人员。自然,这是得到中共地下党负责人批准的。不久,岩井又安排袁殊到日本。从日本回国后,袁殊为了开拓情报来源,于1937年4月加入了青洪帮。同年6月,潘汉年以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主任的身份回到上海。从此,直到1946年去解放区,在潘汉年的导演下,袁殊成功地演出了一场场出色的情报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袁殊又成了戴笠的手下。就这样,袁殊又多了一个身份:军统,加上中统、青红帮、日伪,以及货真价实的中共秘密身份,就是五重身份了。这在中国情报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最多面的间谍了。
他获取了日军南进情报,为苏军兵力部署提供有力支持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袁殊置生死于度外,化装成日本学生,越过战线,深入到了日军阵地侦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军事情报,使我方避免了很大损失。
上海沦为“孤岛”后,袁殊奉命(潘汉年之命,表面则是戴笠之命)留了下来。他以军统少将的名义,成立了秘密行动小组,专门惩办侵略者和汉奸,并得到了军统局的奖励。其中最为成功的是行动小组炸毁了日本在虹口的海军军火仓库。为此,军统给袁殊记了大功。
1937年上海沦陷后,岩井英一又回到了上海,并成立了一个日本特务机关“特别调查组”,袁殊自然也成为其中一员。当然,这件事不仅潘汉年知道,军统也是知道的。后来根据潘汉年指令,事实上,是中央的具体部署,袁殊向岩井提出成立“兴亚建国运动”的本部。“兴亚建国运动”本部于1939年11月在岩井公馆成立。
潘汉年借岩井之名,建立这么一个机构,除了掩护一个电台外,更重要的则是出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大局的考虑。于是,袁殊利用这个机构将大量情报发往延安。
1942年初,由日本外务省安排,袁殊作为“兴建运动”的代表,应邀到日本访问。日本外务省头子野春吉三郎是组织这一访问的主角。吉三郎向袁透露,当前日本的国策是准备诱降蒋介石,建立一个以日本国为主体的大东亚共荣圈,日军已确定了南进的战略部署。这一消息让袁殊为之一震。袁殊汇集和分析各方面的情报,认定南进已是日军确定不移的战略决策了。潘汉年立即将此情报报告延安。
在欧战全面爆发之后,前苏联始终担心腹背受敌。在有了确定日军南进的情报后,前苏联这才放心大胆地从远东调出了几十万人的兵力到西线。
去解放区一年后,
军统才发觉他的真实身份
自1937年到抗战胜利,袁殊从来没有发生任何意外,这无疑是与他的智谋与出色的活动分不开的。后来,袁殊又担任了一系列伪职,如清乡政治工作团团长、江苏省教育厅长、清乡专员以及伪保安司令等等。他的情报工作也日益老辣。
1945年初,袁殊辞去了伪教育厅长等职,仅留下一个上海市参议的名分。抗日战争胜利后,袁殊被任命为忠救军新制别动队第5纵队指挥和军统直属第3站站长,被授予中将军衔。直到第二年,即1946年初,国民党方面才知道袁殊去了解放区,不由得勃然大怒,于是,“抗战有功人员袁殊”立即变成了“共党汉奸”。军统对袁殊下了通缉令,并派人去苏州抄家。“双十”协定签订后,袁殊随军北撤。
时任华东组织部部长的曾山同志亲自找袁殊谈话,考虑到各种关系,让袁殊暂时改名,跟他姓曾。从此,“曾达斋”的名字一直用了几十年。1987年11月26日,袁殊逝世,享年76岁。
(摘自《党员文摘》2011年第1期 小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