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全球多数农民未因农产品涨价受益

  从2010年年初至今,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攀升,小麦价格在过去一年翻了两番,玉米价格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已上涨25%。但记者调查发现,除了美国等少数国家,多数国家的农民都没有在全球农产品涨价过程中获得多大好处,有的甚至还亏本。即使在单棵白菜价格高达1.2万韩元(约合人民币72元)时,韩国农户出手的白菜也没超过5000韩元。
  多国农民没能在农产品涨价大潮中得到好处,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通胀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抵消了农产品上涨带来的收入。第二,农户种植规模小,赢利有限。第三,农民并不能享受“超市价”,和中国一样,各国真正从农产品涨价中发财的,还是中间商。第四,农产品价格波动有时给农民错误的信息引导,一旦遇到价格回落,农民首当其冲地成为风险的承担者。
  也有一些国家的农民在这轮国际农产品涨价中获利。美国芝加哥郊区的杰西克兄弟有3600英亩土地,其中2300英亩种植玉米,1300英亩种植大豆。去年玉米每英亩纯收入150美元,大豆每英亩纯收入130美元,比前年翻了一倍。美国农业部最新预期显示,2011年农业生产者的净现金收入预计达99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70亿美元。
  要生产出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还得靠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民。在美国,很多农民都是直接走进期货交易所,先卖粮,后种粮,有效降低了自己的生产风险。在加拿大,农业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不少农场主只在农忙季节抽空回农庄伺候庄稼。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说,人口增长、耕地减少使得农产品价格增长将成为长期趋势。尽管如此,农民仍是弱势职业,人们仍然不愿种地。美国《华盛顿邮报》早在1985年就发表文章说:“不管怎么样,我们的政府必须把农场主留在农庄。”中国是人口大国,绝对不能放弃农业,而且唯一的出路就是把中国的农业搞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他说:“今天对农业投入多一些,也许日后我们面临的被动就少一点。”
(摘自《人民日报》 丁刚 黄培昭廖政军等集体采写 2011年4月27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