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茹
本报讯 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去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2011—2013年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政策的重大决策,并启动了泰顺、文成、开化、松阳、庆元、景宁等6个县的实施工作。今年初,扶持范围又扩大到磐安、衢江、常山、龙泉、遂昌、云和等6个县(市、区)。昨天,全省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项目推进会在景宁召开,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与磐安、常山、龙泉等6县(市、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至此,我省12个重点欠发达县(市、区)的特别扶持政策全部开始实施。
增收必保,推出200个助农增收项目
“十二五”期间,景宁计划发展白玉仙茶1万亩,带动周边1500户低收入、畲族农户等通过土地流转和茶叶种植直接增收。
提高农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户的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是推动重点欠发达县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的核心。据悉,12个县(市、区)在3年规划中,按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80%以上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2011年基本消除年家庭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农户”的要求,共安排了200个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的产业发展类项目,并相应安排了17.65亿元特别扶持资金,分别占项目总数的50%和特别扶持资金总数的35%。当前,各地为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已率先启动了一批现代农业、来料加工、休闲旅游、就业帮扶、金融扶贫等促进农民增收的项目。如庆元的笋竹林扶贫开发、食用菌加工产业园、食用菌园区建设;开化的龙顶茶产业、清水鱼产业、高效油茶示范基地、高山蔬菜基地等建设。
民生均衡,实施150个公共服务类项目
景宁双后降农民公寓规划建设面积5万余平方米,每年提供400套住房,可满足400户农户、1500人异地安置。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均衡民生保障水平,是推动重点欠发达县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关键。12个重点欠发达县(市、区)在3年规划中,共安排了150个公共服务类项目,并相应安排近24亿元特别扶持资金,较好地体现了“全面均衡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下一步,各地将进一步坚持“民生均衡”这一基本理念,把提升公共服务作为推进加快发展的重大任务和推进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进集聚发展,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将特别扶持资金重点安排到农民异地搬迁、美丽乡村建设、农房改造等公共服务项目上。
产业强基,重点扶持机制创新和农民创业发展项目
景宁大均村紧紧围绕“生态”两字,充分发挥畲族文化底蕴浓厚的优势,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201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200余万元。
强化产业基础、增强内生功能,是推动重点欠发达县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基础。葛慧君强调,下一步,12个县(市、区)要进一步坚持“产业强基”这一基本策略,把增强内生功能作为推进加快发展的强劲力量和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力推进创新发展,不断激发干部群众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特别扶持资金集中安排到要素供给机制创新和农民创业发展的项目上,争取“十二五”时期在经济发展上进一步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走出一条在外部扶持下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自主发展路子和以全民创业带动充分就业的共创共富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