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破解用工荒,农业“落子”何处?

  □本报记者 俞廷尚
  工人缺口加大、用工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下降……由用工荒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在我省农业领域集中显现。业内人士认为,“十二五”是我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攻坚期,农企及专业合作社能否在用工荒带来的倒逼压力中“破茧而出”,对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破解用工荒,浙江农业究竟该“落子”何处?
家政式服务探路
  农业很多时候是季节性用工短缺,能否把短期用工转变为长期稳定用工,让用工、找活两不难?天台县近年来在农业用工机制上的探索,让不少农户受益。
  杨明泽是天台县一名草莓种植大户,目前共有100亩大棚,种了60亩草莓、40亩西瓜。即便不是采摘季节,杨明泽每天也需要七八个小工,干些拔草、育苗等杂活。天台牛牛农业家政公司的出现,让他告别了招工难。“现在需要人手,只要打个电话就行了。”杨明泽说。
  牛牛农业家政公司推行城里的家政服务模式,对公司所聚集的近300名劳动力进行统一调度,为农业大户和农企提供钟点工式的用工服务。
  天台县农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县目前有71家农业龙头企业,2万亩种植养殖基地,3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各产业全年平均用工满足率仅为75%。“牛牛”负责人金航生说,家政式用工很受大家的欢迎,最近接到了采茶、平地、除草等多笔用工订单,公司发展势头看好。
  为鼓励这一新兴业态的发展,天台县在信息、资金、税收、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了“牛牛”积极扶持,希望通过它的实践,探索出一条破解农业用工荒的路子。
  省农业厅有关专家认为,天台县的这一做法,不仅能有效解决农业主体招工难的问题,而且还使务工者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不失为一个两全之策。
创造员工发展空间
  为应对用工荒带来的阵痛,我省很多企业打出“亲情牌”、“待遇牌”等多种手段来挽留工人。然而,新一代农民工除了在工资福利上的要求外,更希望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发展前景和个人成长空间。有关专家表示,企业的运营能力和实力,将成为吸引务工者的重要砝码。“能否招到员工,自身的软实力相当重要。”海通集团输入部部长王巍告诉记者,除提高员工收入外,他们还把劳动安全、女工特殊保护、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等纳入合同范畴。同时,还积极为务工者提供素质培训,给他们预留发展空间,公司每年用于培训的经费就逾百万元。
  嘉兴市聚宝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陈建民对此深有同感。“我自己感觉企业前景很不错,但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难招更难留。”他告诉记者,今后几年,规范内部管理、壮大实力和提升形象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头戏,希望以此吸引更多的人才。
  增加工人工资、提供更全面的社会保障、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各种力所能及的有效措施,如今已不断被企业主们所采用。
  但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农企负责人也呼吁,除了企业自身行动外,希望政府扶一把,特别是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医疗、住房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应尽快消除政策瓶颈,让务工者逐步融入当地生活。
  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也认为,政府应在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公共服务等方面有所作为,吸引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业中来。
产业升级来助力
  说起当前各地采茶工普遍紧缺的现状,浙江道人峰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金伟东并没有同行那么大的压力,“公司3年前就开始调整种植结构和茶叶种类,错时应对采茶工缺乏的影响。”
  据介绍,早在1998年,“道人峰”就在省内率先发展有机茶,并根据低、中、高三个不同海拔高度,按6∶2∶2的比例种植不同品种茶叶。此后,该公司更是加大力度开发花茶、蒸青茶、乌龙茶、红茶、白茶等不同类型的茶叶产品,以规避绿茶生产采摘、加工时间相对集中造成的用工矛盾。“道人峰”多年来的自我升级,不仅有效应对了当前的用工荒局面,更使企业充满竞争力。金伟东说,这几年公司发展进入快车道,产品进入美国、欧盟、日本等海外市场,年产值超过1500万元,并发展成为金华市农业龙头企业。
  在我省众多农业组织中,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盈利的不在少数。用工荒的出现,正在使这一优势逐步消失。我省不少农企在提高待遇之外,开始高度重视科技投入,以求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技术设备的革新来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
  作为省内规模最大的蔬菜加工出口企业,宁波海通集团近年来投入巨额资金用于产业改造。公司输入部部长王巍介绍,针对毛豆采摘完全依靠人工的现状,该公司投入300多万元引进了采摘机,还与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研究中小型设备,以实现产业的升级。
  “无论是调整产业结构,还是应用机械化、设施化装备,用工荒倒逼农企加速现代化进程已不可阻挡。”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快推动劳动密集型生产向科技型、设施型现代农业转变,这不仅是破解农业用工荒的必由之路,更是今后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南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