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典型

解码食用菌产业提升的开化模式

  •   开化地处浙西,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特点明显的区域小气候,为大型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钱塘江源头清澈的溪水、洁净的空气、缭绕的雾露、优美的自然生态哺育着安全绿色的食用菌产品。开化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历经野生采摘、原木自然栽培、段木人工接种栽培和代科栽培四个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进入代料、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循环农业发展轨道,经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被命名为“中国金针菇之乡”;是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县、省特色农业产业(食用菌)综合强县。
    产业支撑:食用菌科研水平全省领先
      开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创建于1960年4月,1990年以前主要从事粮油品种区试、农作物示范栽培和技术推广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专业从事全县食用菌产业规划实施、品种开发、试验示范、菌种供应、基地建设、培训辅导、技术推广、产业管理等工作。占地34.6亩,固定资产1500余万元,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在职职员20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名),下设办公室、基地发展部、菌种生产部、市场营销部、财务部和浙江菇老爷食品有限公司等6个职能科室,年生产菌种能力300万瓶,是浙江省定点的一级种(母种)生产供应单位。在食用菌品种驯化、选育、菌种规模化生产、金针菇和黑木耳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处于全省先进水平。半个世纪来,支撑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开化农村经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培育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
    产业模式:分段生产、跨区域经营、现采鲜卖、专业合作、跟踪服务
      推行全程上门跟踪辅导技术责任制。开化县实行蹲乡驻点技术责任包干,从组织宣传发动、生产计划落实、技术推广培训,到菌种生产供应、外出跟踪辅导,均指定专业技术人员上门开展服务。特别是针对全县食用菌生产95%以上是将菌袋外运或利用外地资源进行生产的实际,该县选派专业技术骨干赶赴外地进行跟踪巡回技术辅导,除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外,还进行座谈交流、通报信息、分析市场、征求意见,并走访当地政府、工商、市场管理部门。切实解决了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后顾之忧,有效促进了开化食用菌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组织引导农户“走出去”,开展跨区域生产经营。该县组织农户分段生产,在城郊租场出菇现采鲜卖。县农科所在农户菌袋外运前进行市场调查,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菇农,引导菇农科学选择市场,避免过于集中某一市场,造成恶性竞争;为农户提前储运生产原料,有效地调节市场价格;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菌袋外运的汽车调度、检疫签证、综合保险等服务。目前该县已在全国20多个省8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第二生产场”。该模式有效克服了产地市场容量有限,交通、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困难,解决农户产品卖难问题,被誉为“开化模式”,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抓科研示范与名牌战略实施。该县先后制定《开化黑木耳》、《金针菇》两部省级地方系列标准;完成了《金针菇F7品种选育》、《开化县黑木耳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推广》等多项课题研究,并多次获县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主导品种完成了国家级品种认定,并获知识产权;建立了县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示范场,多个规模栽培示范园区及“一村一品”示范场,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和新机械都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主导产品连续8年获省农博会金奖,被认定为“浙江名牌”、“国家绿色食品”,黑木耳还被评为“浙江十大名菇”、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认证。
      加强菌种规范化生产管理。为保障基地农户用种安全,通过严把生产资格关,加强生产设备设施的审验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加强母种、原种引进和生产管理,严防假劣母种原种侵害,强化栽培种质量检验,栽培种直接面向菇农,通过逐瓶检验,确保菌种质量。加强菌种检疫,严防检疫性病虫害的入侵。目前,全县菌种的生产管理成效显著,规模化生产20余年,是全国菌种管理最好的单位之一。
      强化产业组织建设,实施“抱团”竞争。县食用菌协会近年来积极开展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合作互助、品牌认证、展示展销、综合保险,组建专业合作社,推行“五统一”、组织“抱团”竞争,维护会员利益,协调部门应急突发事件,为政府决策做好参谋。近年来,多次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衢州市“十佳”专业合作组织;县田园菇业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沈秀法
    “十一五”成就
      “十一五”期间,开化县
      年均5000多农户从事食用菌产业,食用菌栽培总量达7.69亿袋,出产鲜菇36.2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1.51亿元,均占全县农业总产值30%以上,从业农户增收13.27亿元。先后投资1200多万元,建成省食用菌良种繁育中心开化分中心;培育涉菌农业龙头企业7家、菌种生产单位11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23个。食用菌产业成为该县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支柱产业之一,产业规
      模、产品质量、影响力、组织化标准
      化程度、农民栽培效益位居
      全省前茅。
    “十二五”蓝图
      开化县以科学发展观为
      统领,围绕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全面实施“科研开发、菌种质量、集约化基
      地、循环利用、产业品牌和管理服务”领域提升
      工程。完善农民跨区域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强化县内集约化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突出项目实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全县栽培规模总量2亿袋,食用菌产值达到7亿元,精品园、育袋中心、规模化示范园达到5个;农林生产废弃物和菌糠等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40%;完成全县野生菌物资源调查,引进开发新品种3只;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3项,菇农技术更新累计培训8000人次;无公害基地规模达到1.8亿袋;涉菌企业商标获
      省著名商标3个;培育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5家、
      经纪人350人;食用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5亿
      元。建成省级农业(食用菌)区域科技创
      新服务中心。技术人员观察金针菇生长情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