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茹
编者按:
“鱼荒”的频繁出现,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光靠大自然的恩赐,已不能满足人类对渔业资源的需求。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海洋渔业领域进行一场“革命”,使海洋渔业由采捕天然野生动植物,过渡到“种植农作物、发展畜牧业”的时代,用人工的方法控制鱼类的生成和繁殖。
从简单的捕捞到兴办海洋牧场,人类跃入了“耕海”新时代!
渔区的新希望
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看着成群的牛和羊,是一件多么爽快惬意的事,今天,在宁波人的心里,他们也有一个梦,这个梦在蔚蓝的大海中,它有一个寄托着无限希望的名字——海洋牧场。
2010年底,一个消息在宁波人中口耳相传:宁波市海洋牧场建设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按照规划,从今年开始,宁波将通过10年努力,投资15亿元,在沿海建设象山港海洋牧场试验区、渔山列岛海洋牧场综合示范区等六个各具特色的海洋牧场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辐射整个宁波近岸主要海域。
对宁波这个年固定资产投资达2200亿元的工业城市来说,海洋牧场的建设工程可算是微乎其微,但为什么,它能在宁波人心中掀起这样的波澜?
筷子细的带鱼,五角硬币大小的鲳鱼……这些并不是正要投放的幼苗,而是宁波石浦渔民出海的“成果”。近年来,由于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一担担只能做“饲料鱼”的杂鱼小虾就成了渔民们的主要收获。
在海上闯荡了40余年、曾向国家建议延长东海渔区休渔期的林永法一直关注着宁波的捕捞业。他说,去年下半年以来捕到的鱼,全都小了一号,这是近40年来罕见的。同时,出海渔船捕获量也下降了40%左右,这已造成了石浦当地70%以上的冷库空置。看着这令人心酸的渔获物,看着这冷清清的冷库,宁波人在焦虑,“海洋荒漠化”是否真的要来了。“海洋污染加剧、捕捞强度增大、航道航运发达,都在缩小当地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陈秀忠告诉记者,如今宁波灰鳖洋、峙头洋等近岸7大渔场的11种主要捕捞品种中,只有带鱼、鲳鱼、梭子蟹等尚能成汛,大小黄鱼、乌贼、鳓鱼等均已不能成汛。2004-2009年,宁波海水养殖面积减少了13万亩,约占全市养殖面积的20%。
于是,一场海洋“革命”即将拉开序幕。根据宁波海洋牧场规划目标,十年后,在宁波沿海将有六个各具特色的海洋牧场区,形成“一港两岛三区”的建设布局。“十二五”期间,着重建设象山港、韭山列岛、渔山列岛三大海洋牧场示范区,面积50平方公里,辐射海区超过500平方公里;“十三五”期间扩展到象山东部沿海、三门湾和杭州湾等海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辐射整个宁波近岸主要海域。
鱼儿有了更大更安全的家
草原上的草是长在地上的,那海里的草该长在哪里?换句话说,海洋“牛羊”的家要安在哪里呢?专家说,有两种方法,一是建人工鱼礁,二是建设海藻场。
人工鱼礁就是在牧场区内,用钢筋水泥构件或废旧船只搭建成构造物,形成适宜鱼类栖息、繁衍的场所,按资源类型分为鱼礁、贝藻礁两种。专家介绍,由于海水的不断流动,人工鱼礁受水体冲击后会产生上升流,使沉积于海底的营养物质不断上升、扩散,可以改善水质、增加水体中营养。根据研究报告,人工鱼礁投放后形成的上升流海区,渔获产量是一般海域的120倍。“十二五”期间,宁波计划投入6.5亿元,建设40万空立方米的人工鱼礁。如果按每空方每年增加10公斤渔获量算,则人工鱼礁将为人类餐桌多提供4000余吨的海鲜。
大型底栖藻类移植是牧场区栖息地改造的又一重要途径。通过海藻移植等方式,使藻类在自然水体中生长,逐步形成海藻场。适宜移植的藻类有冷水性海带、紫菜、马尾藻等数十种,可根据各地的土著性、海域适宜性、冷水性与暖温性相交替、可大规模繁育等原则,选择适宜的藻类。宁波此次规划先在象山港及渔山列岛海域进行移植,“十二五”期间达到200-300公顷,“十三五”期间达到500-600公顷。
牧场已经搭好了,主人又在哪里呢?
据了解,根据海洋牧场特点,宁波将有针对性的加大岩礁性鱼类的放流量,如黑鲷、褐鲳鮋、日本鬼鲔及对虾等,巩固大黄鱼、梭鱼、三疣梭子蟹、乌贼等的资源品种增殖放流。“十二五”期间,象山港、渔山列岛、韭山列岛等牧场区增殖放流量要达到每年1500万尾,“十三五”期间要达到每年3000万尾。
谁投入谁受益
低碳经济的兴起使海洋碳汇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宁波海洋牧场规划的实施,将在当地沿海海域规模化移植大型底栖藻类和贝类底播,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氮、磷和二氧化碳,改善近岸富营养化的海域环境、减缓赤潮等海洋环境灾害,达到固碳减氮磷的目的。
而同时,海洋牧场建设对恢复渔业资源也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人工鱼礁、海藻移植等方法,吸引海洋中的生物在海洋牧场区集聚,为它们营造一个栖息、索饵、繁衍和躲避天敌的场所;在牧场区限制渔业捕捞作业,使牧场区的资源量可以快速地恢复和增长,达到海洋渔业资源的最佳结构。
陈秀忠预测,规划实施后,将使宁波沿海受保护的水生生物栖息地水域由现在的10%提高到30%左右;生态养殖面积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比重由现在的10%提高到40%。
据该市海洋与渔业局分析,区域海洋牧场建成后,宁波渔业主要经济品种的资源量必将逐步恢复,增殖资源的回捕量由现在的每年约3000吨提高到3万吨,受益渔民超过5万人。同时海洋牧场还可替代部分沿岸海水养殖设施,减少近岸养殖面积和密度,初步估算可替代陆上养殖面积1.5万—2万亩。
海洋牧场是一种增殖型产业,它的发展还将促进水产种苗、水产品加工贸易、渔需物资供应、海洋休闲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渔村经济繁荣。“海洋牧场建设投入大、融资难,必须采用多条腿走路的办法筹集资金。”陈秀忠说,宁波市在加大对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科研投入、设立海洋牧场建设专项基金的同时,更建立和完善了生态破坏补偿机制,明确“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规定责任者对造成的生态损害进行补偿,专项于海洋牧场建设;同时制订优惠政策,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纳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牧场建设领域。
目前在宁波,与海洋牧场建设运行相关联的产业被积极鼓励建设,包括上游的苗种培养以及下游的藻类加工、海洋休闲游钓等产业,当地还努力引导转产渔民从事海洋旅游服务,形成投资主体+专业服务公司+渔民的海洋牧场区特色休闲游钓运营管理模式,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效共赢。
延 伸 阅 读
什么是海洋牧场?
海洋牧场是
指在特定的海域里,为了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设置的人工养鱼场。它有一整套系统化的渔业设施和管理体制,是一个完全遵循自然规律建立起来的,完全服从人的意志的鱼的王国,一个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管理的井井有
条的生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