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创业“差技术”“老农”来帮忙

奉化一老农技人员致信本报,为大学生“村官”创业献计

  本报讯 (记者 陈鎏琰)3月5日,本报一版刊登《大学生“村官”的心声》一文,讲述了我省几位留任大学生“村官”投身农业农村的苦与乐。文章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纷纷来电来信鼓励大学生“村官”,特别是80岁的奉化市退休老农技人员陈模腾的来信,更是帮助大学生“村官”们具体分析了在农村该如何找项目、如何带领村民致富。
  老陈退休前是奉化市农业局的一名农技人员,退休后也一直没闲着,不仅平时在帮助一位残疾人管理果园,今年还协助当地引种了猕猴桃,到现在已有近60年的农技工作经验。在信中,老陈根据自己多年的经历,耐心指点大学生“村官”,如要发展水果目前可选择猕猴桃、草莓等,畜牧业可试试绿壳蛋、乌鸡,在山区可试试养土蜂。老陈说,如有大学生想进行农业创业,他可以帮着做些规划,并在农技上尽力给予协助。为能与大学生“村官”们更多交流,80高龄的老陈还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成了一名网民。
  得知老陈的来信,大学生“村官”们感动之余也深有感触。
  台州市2007级大学生“村官”张源就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曾经的失败经历。2008年,他租下了村里的一个种植大棚。2009年,突遇一场暴雨,他不知该如何处理,大棚中的农作物受到了极大影响,最终颗粒无收,“第一笔1万元创业资金就这样打了水漂。”“我们要从理念上、方法上引领农民致富,但刚开始时,一些实际的操作技术还是要从头跟着农民学。”温州市2007级大学生“村官”赵云林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农技方面都是“零起点”,即使是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实践操作上也十分欠缺。不少人因为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在实际创业中走了弯路,花了冤枉钱,也浪费了不少时间。
  如今在我省,大学生“村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经验不足,特别是缺乏农业专业知识,确实已成为不少大学生在农村创业的“拦路虎”。
  该如何为大学生“村官”接上这条“短腿”?省农业厅经管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近年来一直十分注重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农技专业知识,让他们真正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创业工作的各项法律法规。同时,各地还通过优质农业创业项目库建设,来逐步提高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档次和水平。这位负责人建议,大学生“村官”要进一步加强自我学习能力,主动通过自学、参加专业培训班、请教农技人员等途径,从更多方面快速了解“三农”知识和技术。
  据了解,为更好地服务大学生“村官”创业,我省部分地区还出台政策措施,为他们提供学习、交流农业技术、知识的平台。去年7月,杭州市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俱乐部,通过创业导师帮扶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目前,俱乐部已有会员158名,其中在岗大学生“村官”145人。象山县则鼓励大学生“村官”组建农业合作社“抱团创业”、利用创业发展基金贷款开展“自主创业”、依靠大型农业企业开展“联营创业”、利用政府无偿提供基地开展“借壳创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