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重视农产品产后损失问题

  “我们每年都提要增加粮食产量,为此也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可对由于农产品产后处理不当造成的损失却重视不够,增加粮食产量,不仅要‘开源’,还要‘节流’。”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能源环保研究所所长赵立欣呼吁。
  赵立欣表示,由于农产品产后处理不当,加工方法原始、设备简陋,在烘干、储藏、保鲜等环节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增产的数量。“据测算,我国玉米因产后储藏不当造成的损失每年超过800万吨,马铃薯超过1400万吨,水果蔬菜的损失量也很大。”她说。
  赵立欣表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农户普遍缺乏必要的设备以及技术指导。“我去农村调研过,很多农户把粮食放在马路上、屋顶上晾晒。粮食储存对温度、湿度都有要求,过度暴晒或者受潮,造成产量损失是直接的,还会导致粮食变质,也出现了有人把变质的粮食处理后卖到市场上的现象,造成了食品安全隐患。”“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解决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问题的重要性。目前农机补贴中已包括初加工的机械设备,但不包括烘干房、储藏窖等产后处理的必要设施,建议把这些设施纳入到农机补贴范围或建立单独的专项补贴,鼓励农户购买相关设备,并加强技术指导,以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赵立欣说。
(据新华网2011年3月8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