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同饮一江水,共建一片绿

衢江 打造浙江“绿源” 构建生态屏障

  本报通讯员 何阳鹏
  这是一座秀美的新城,这里碧水蓝天,交相辉映;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是我省的“母亲河”钱塘江源头所在地——衢江。衢州市衢江区是个山地面积占75%的山林区,全区林地面积达195.87万亩。
  近年来,衢江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林业,建设“森林衢江”,森林覆盖率达72.9%,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浙江省公益林建设示范县”、“中国竹炭之乡”等称号,并成功创建了乌溪江国家水利风景区、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建成了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钱塘江流域的环境安全构建了一道美丽的生态屏障。
打造“森林衢江”,让城在林中
  2月9日,是今年春节过后上班首日,浓浓的年味还回荡在空气中,迎面的寒风还十分凛冽,然而一股植树造林的热潮却已在衢江大地涌动。当日上午,衢江区委、区政府领导带领1600多名干部群众分别到衢江经济开发区等22个植树点,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当日种下了各类树木2.2万多棵,面积达270多亩。
  衢江区地处我省钱塘江源头,是我省西部的重要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到钱塘江流域的环境安全。多年来,衢江区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列为重头戏,坚持“生态建区”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高效林业,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森林衢江”建设。
  多种树,全民共创一片绿,是建设“森林衢江”的重点。在每年的义务植树活动中,各级领导率先示范,带头植树造绿,营造全民植树造林、绿化衢江的良好氛围,绿化造林面积迅速增加,造绿项目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衢江区先后开展了退耕还林、迹地更新、重点防护林工程建设等造林绿化项目,共实施造林更新面积3.92万亩,封育林木2.51万亩,建设生物防火林带83.2公里。
  在全民绿化造林热潮的推动下,全区的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由“十五”时期的64.6%提高到去年底的72.9%。目前,全区已建成绿地面积4786亩(含生产绿地),绿地率达35.89%,绿化覆盖率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按城市人口计算达12.63平方米,与“十五”期间相比,增加了2.93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
绿化美化村庄,让村在林中
  阳春三月,正是植树的季节。走进衢江农村,随处可见人人参与村庄绿化的火热场景。
  衢江区黄坛口乡茶坪村是一个山区村,全村人口仅800多人,人均收入不到7000元。村庄虽小,但村民们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前几年,村里筹资151.8万元,开展村庄绿化,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种上果树,美化居住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去年底,村里新增绿地面积600平方米,基本建成了较完善的村庄绿地系统,全村的公共休闲绿地面积达1350平方米,人均8.6平方米。在村公路、水渠两旁种植了一条长达1800米的绿化带,其中乔木树种占90%,中心村绿化覆盖率达47%。远眺村庄,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2009年,茶坪村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
  茶坪村只是衢江区推进村庄绿化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衢江区结合“千村整治,万村示范”项目,把村庄绿化与发展经济林果、庭院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以点带面,创建绿化示范村,让村在林中,人在画中。截至目前,全区已有7个省级绿化示范村,22个市级绿化示范村,23个市级生态示范村,而灰坪乡、湖南镇、黄坛口乡等3个乡镇则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如今的衢江已是满眼苍翠、碧水蓝天的生态家园,一个个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掩映在绿色丛中,成为衢江大地上一道靓丽风景。
建设生态公益林,让人在“氧吧”中
  去年底,浙江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厅联合发文,表彰了2010年度“浙江省公益林建设示范县”,衢江区榜上有名。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衢江发展生态高效林业的又一亮点。衢江区现有重点公益林74.8万亩,其中建成71.1万亩,重点公益林面积约占全区林地面积的37.9%。
  衢江区把生态公益林建设作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管护制度,“封、补、改、管”并举,规定公益林建设区域封山育林,禁止重点公益林经营性采伐,一般性生态林不得成片采伐,不得利用阔叶林烧制木碳,同时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给林农发放公益林补偿金,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去年,全区发放公益林补偿金921万元,有1.6万户农户享受到了生态公益林的补偿。
  与此同时,衢江区还积极发展竹产业,拓展林农的增收路子。通过培育竹林,建设毛竹基地,当地的竹产业得到了大幅提升,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如举村乡林场有1000多亩竹林山,最初每亩立竹量不到50株,通过抚育改造,亩立竹量增加到了120株,竹生产水平大大提高。去年,全区15万竹农仅竹业一产就增收5000余万元。
  公益林建设使衢江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大为改善,负氧离子浓度大大提高,经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监测,乌溪江湿地公园内的生态公益林中空气负离子含量最高达15000个/立方厘米,平均4770个/立方厘米,全区如同一个天然的“氧吧”。
推广森林旅游,让“金库”掩映在“绿色”中
  森林旅游是衢江区生态高效林业建设的又一杰作。
  衢江区立足“生态建区”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森林资源优势,并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努力打响生态衢江、森林旅游的金名片。
  在发展森林旅游中,衢江区坚持“严格保护、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原则,创建了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打响生态森林游品牌。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山水文化旅游区,属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级旅游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境内有各类树木500余种,野生名贵中草药560余种,野生动物几十种。而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内有维管束植物1186种。根据规划,到2020年,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将成为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心、独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休闲旅游基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乐园。
  在两大国家级公园的带动下,衢江的森林旅游业蓬勃发展。目前,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内已建成九龙湖水上乐园、湘思亲水园、月亮岛、湘思岛、太阳岛等一批湿地生态休闲旅游设施,并投入运行,年接待旅客10余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600多万元。
相关链接:
“十二五”时期,衢江区将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民推进“森林浙江”建设的意见》要求,全面推进“森林衢江”建设。到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3%,林业用地面积稳定在195万亩左右,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40万立方米以上。
  ——建设重点生态公益林74.8万亩,实施平原绿化3万亩,完成义务植树250万株,人工造林1.5万亩。建设森林村庄、绿化示范村25个。
  ——建设自然生态和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小区10个,面积8.8万亩,建设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面积18.59万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