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经

铁皮石斛市场容量持续扩大

“浙八味”有望成“浙九味”

  位居“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植物黄金”铁皮石斛及其制作成干品后的“铁皮枫斗”如今在浙江已是家喻户晓。
  目前,全国铁皮石斛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年产鲜条约100万公斤,从业人员40万人,产值20亿元,其中浙江占80%以上。全省铁皮石斛生产企业达20家,产品有30种,涉及颗粒剂、胶囊、片剂、口服液、浸膏等多种剂型,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浙江特色、保健效果确切的新兴铁皮石斛产业群。
“救命仙草”话石斛
  石斛作为中国传统药材,在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而铁皮石斛作为石斛的一个种群,除了具有石斛属植物的共性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在民间获得了“救命仙草”的美称。近年来,由于铁皮石斛单独进入中药材医保目录,鲜品销量更是直线上升。而枫斗作为一个传统产品,因便于保存和运输,一直是铁皮石斛类产品加工的主要原料。
  与很多传统中草药一样,铁皮石斛之所以有药效,和它自身的各种特殊成分以及配比有关。“中药和西药有很大的区别,很多中药,你不一定能找出它的有效成分,但它确实有效。”中华中医药微量元素学会理事朱旭祥教授说,“虽然现在多糖被认为是铁皮石斛的主要有益成分,但肯定不是唯一的成分。”
铁皮石斛,有望跻身“浙九味”
  浙江的道地药材很多,但以“浙八味”最为有名,由于其质量好、应用范围广及疗效佳而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而目前铁皮石斛知名度超过了“浙八味”中的浙贝、白术等中药材。国家级名老中医何任教授期望:经过一代或几代人的努力,让浙江中药特产“浙八味”变成“浙九味”。
  随着浙江铁皮石斛产业的兴起,全国各地特别是浙江临近省份也相继发展铁皮石斛种植,甚至大有超越浙江的态势。市场竞争的加剧,行业龙头企业技术开发和品牌宣传进一步升级,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市场容量持续扩大。
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浙江已形成了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铁皮石斛产业,铁皮石斛类药品和保健食品的年销售规模已突破10个亿。但是,目前浙江铁皮石斛产业规模不大,在全国影响力不够,保健品地位也不高。尽管2010年版《药典》建立了铁皮石斛的专属性标准,极大地提升了铁皮石斛行业地位,但是《药典》还不能对铁皮石斛及其加工品质量的好坏和含量的多少进行准确评价。这些都制约了铁皮石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铁皮石斛品种选育上很难确定方向和目标,在产品深加工过程中阻碍了技术创新和工艺技术的改进,在基地建设中很难制定标准化技术管理措施,在产品质量检测中分不清好坏标准,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很难理清楚目标思路。
  据悉,铁皮石斛产业无论是种苗培育、设施栽培以及保健食品GMP生产都属于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产出的行业。尽管铁皮石斛栽培技术近年来取得很大进步,但铁皮石斛栽培仍存在技术难度大、投资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无法向普通中药材一样普及种植。铁皮石斛原料的产量和市场需求仍有较大缺口。鉴于这种情况,不少工商资本看到了铁皮石斛产业的巨大潜力,纷纷携巨资在云南等省市建立起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由于浙江铁皮石斛原料供应不足,也有浙江本地企业到外省发展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如浙江康恩贝药业在云南发展高山铁皮,来解决铁皮石斛原料不足问题。据有关人士透露,康恩贝药业现已开始在浙江天台山建立铁皮石斛种植基地,以期打造浙江道地铁皮石斛品牌。
  据悉,铁皮石斛产业已被列入浙江省“十二五”规划中转型升级的一个重点品种,继续培育和选择优良种质资源,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来提高其品质、抗性和产量。在规范化基地建设过程中,建立基地档案管理制度,包括投入品的使用记录档案,铁皮石斛作为药材不能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等。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期下,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系列产品。
  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副秘书长何伯伟告诉笔者:“农业不是一个低投入的产业,这种投入理念的改变,对农业的推动作用非常大,现在就有大量的工业资本投入到铁皮石斛行业。工业化的管理模式,将会引进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的产业化建设,从而刷新农业粗放式经营模式。”专家表示,应大力发展仿野生有机栽培,拒绝使用农药、化肥和生长素等有毒有害有残物质,确保保健食品的安全有效。铁皮石斛基地建设不仅投入大、技术要求高,而且风险也大,一般不支持农户分散种植,而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医药和保健品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加基地”的模式扩大铁皮石斛规范化、集约化种植,稳定市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李 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