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姚力丹
又到一年春备耕时。一样的土地,因为科技的投入,让产出有了天壤之别。近几年,粮食高产奇迹频现我省农村,亩产超800公斤的高产纪录也已创造,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成为浙江粮食屡创佳绩的保障。
这个春天里,一场科技备耕的大潮又在希望的田野上如火如荼地掀起。
智能育秧 良种“保驾”
俗话说,“要想多收三五斗,早稻育秧有讲究。”日前,在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一个投资180万元、占地85亩的工厂化育秧中心已初步建成,这个智能化的育秧中心分为播种、催芽和炼苗等多个隔间,建成后可为2万多亩田提供标准化秧苗,供秧量约占莲花镇需秧量的一半。“育秧中心带来的好处可多了!”衢江东丰粮油专业合作社社长杨红卫高兴地说,“它不仅提供了合作社所需的全部秧苗,让咱们省工省本,还能提高秧苗的质量,避免了烂秧、烂苗。”
育秧现代化节省了有限的土地资源。金华市婺城区群飞粮食专业合作社去年建起了300平方米的温室育秧大棚,育出的早稻苗可供6000亩的稻田种植。社长丰群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在田里育苗,需要600亩的地才能育出同等数量的秧苗,按每亩地产粮400公斤计算,大棚育秧节省的土地能增收2万公斤的粮食。”
好种出好苗。要想丰产,不仅要科学育秧,更需要良种的保障。丰群飞告诉记者,今年他的1000亩早稻全部选用“金早47”。“这个品种抗倒伏性好,产量稳定,去年天气不利的情况下,亩产都有400公斤,今年如果天公作美,我看亩产千斤不是问题。”
目前,各地农业部门正在积极准备优质良种,大力向农民推广主导品种。宁波市供应的37万公斤早稻种子中,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江山市已经储备“中嘉早17”、“金早47”、“中早39”等优质早稻种子2.5万公斤。
“量体裁衣” 绿色施肥
春备耕,买对农资非常关键。在桐乡市石门镇,记者看到,今年不少农民都是拿着农技专家开的“处方”来选购农资的。
龙游献军粮食专业合作社社长傅献军种了500亩的富硒稻,“以前总以为化肥用得越贵、施得越多才好,结果钱花了不少,品质却不好。”去年他运用测土配方技术使用有机肥后,富硒稻亩产超过400公斤,而且品质好,无公害,每公斤能卖近20元。“测土配方施肥不仅改良了土壤,减少病虫害,还节省了化肥成本。”傅献军赞叹道,“我计算过,测土配方可让每亩地节省化肥30元,提高产量25公斤,现在有机肥已经成为咱们社员春耕必备的‘香饽饽’了。”
科学施肥,提升农田质量是各地科技备耕的重头戏。衢江区农业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当地正在积极推行“统一测土、统一配肥,统一地力培肥”项目,探索有机肥加配方肥、有机肥加冬绿肥、配方肥加秸秆还田等三种地力提升技术,目前已建立3个千亩地力提升试验示范方,项目区配方肥应用率达100%。
据悉,“十二五”期间,我省还将完成220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200万亩次,使一等标准农田占比达48%以上。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农机助推 丰产有望
春节一过,献军粮食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就忙着给各类农机做检修维护,迎接春耕生产的到来,目前该社的100多台农机已蓄势待发,准备实行全程机械化耕种。“要想增收,先进的农机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傅献军告诉记者,一台高效插秧机相当于40个人工一天的插秧量,按每人每天70元的人工费计算,一天就能省下2000多元。“和传统栽培技术相比,机械化栽培、塑盘旱育抛栽、直播这些水稻轻型栽培技术能让每亩地至少增产100公斤,节本增收400多元。虽然今年土地租金涨了不少,但有这些农机的支撑,相信能有个好收益。”傅献军信心满怀地说。
规模化、机械化栽培把农民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却低效的种植模式中彻底解放了出来。丰群飞告诉记者,合作社为136家农户提高免费的插秧、耕种、收割、烘干等一条龙式的“八统一”机械化服务,社员每亩地至少节本增收155元,去年亩产值均超过千元,“种粮靠机械后,效率是以往的4倍,社员不用再为人手不够发愁了,平时还能外出打工,今年我自己就又扩种了500亩早稻,但雇用的人手却没有增加。”
据悉,目前我省各地农机春备耕工作已基本就绪,共备足大中型拖拉机8000余台,小型拖拉机近17万台,水稻插秧机5800余台,农机用油2.3万吨,落实早稻机插面积60万亩。同时,今年全省还计划推广水稻机械插秧230万亩,通过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的粮食生产示范基地,让农民种粮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