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农论坛

农信社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

  吴晓平
  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三农”的需求资金远远大于实际供给的资金。笔者认为,农信社应从五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自身的信用中介作用,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措施,增加资金的有效配置,更好地服务“三农”。
  拓宽工作思路,延伸农户小额信贷。农信社应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的对象由过去的单一种养农户延伸到第一至第三产业的所有农户以及个私经济实体,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受益于小额信贷。同时,扩大授信额度,大力推行种、养、加等特色大户联保贷款,允许贷款跨年度使用。这样,既满足了信用农户的大额资金需求,又延长了使用期限,以便他们更好地发展壮大。
  突出信贷重点,做好资金有效投放。农信社要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联系,研究确定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措施,大胆创新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新产品,满足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要突出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通过信贷资金的投放,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抗灾能力;加大农业机械的更新改造,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开展信贷政策扶持,鼓励创富农民、个私业主以及在集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在当地集镇落户,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和个体户向集镇集中,推进小城镇的发展。
  抓好农村典型,促进经济以点带面。农信社要通过对技术过硬、效益较好、坚守信用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带动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同时,根据企业申请和有关管理办法开展评级授信,支持企业发展。
  争取政府扶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农信社要积极主动、多与当地政府联系沟通,加强诚信建设,化解不良资产,增强资金实力,通过用活本地存量资金,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争取政府支持,实现社企双赢,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加快改革创新,增强自身竞争活力。当前,农信社应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尽快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坚强金融企业。与此同时,各地应大力推进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全和完善担保体系,优化金融环境,建立起功能互补、适度竞争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共同服务“三农”。
(作者单位:开化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