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永做一粒奋发的“种子”

——记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经理王晓燕

  •   通讯员 王伟霞康庄严
      在宁波,有这样一粒“种子”,27年来,她深入生产第一线,潜心水稻品种选育和推广,育成了12个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组合,其中籼粳杂交晚稻——“甬优12号”,最高亩产达858.5公斤,创下我省晚稻单产吉尼斯记录。她,就是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经理王晓燕。
    一个梦想,让她投身农业
      1980年,王晓燕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正当许多考生在幸庆自己终于有机会跳出“农门”,在精挑细选填报自己喜爱的专业与学校时,王晓燕却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毅然填报了女生极少眷顾的农业院校。许多人不理解,更多人却为她惋惜。但对于女儿的选择,长期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父亲却投了赞成票。就这样,带着继承父业的愿望,带着一粒种子能改变一个世界的梦想,王晓燕翻开了她人生中崭新的一页。
      1984年,大学毕业的王晓燕被分配到宁波市种子站,从事粮油作物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但摆在她面前的却是重重困难。一是技术人员少,那时的宁波市种子站,技术人才正处在青黄不接时期;二是技术推广难,许多老农民总以传统的眼光来审视她这个城里的姑娘,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我种了几十年的地还不如你这个丫头片子”。王晓燕从小就生活在城市里,根本不会走田埂泥路。她经常滑倒在稻田里,有时人陷进稻田里,脚拔出来了,鞋子却留在烂泥里,双脚常被瓦砾碎石划得鲜血淋漓。但这一切,她全然不顾,执意要做一个播种者。于是,在稻涛麦浪的画卷里,在乡土泥泞的跋涉里,融入了她无悔青春和心血汗水的颜色。
      然而,就在王晓燕满心扑在种子世界时,生活给了她当头一棒。连日的劳累,使她积劳成疾,患上了乙型肝炎。种子站的主管单位——宁波市农业局的人事科长得知此事,找到王晓燕说,你是一位女同志,搞农业比较辛苦,现在身体又不好,还是换个清闲一点的单位吧。
      这时的王晓燕心里如打碎了五味瓶,她矛盾极了,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离开种子站,她可过上避风挡雨的安逸日子。然而,几年来的辛勤努力将付之东流。于是,王晓燕谢绝了领导的好意,毅然回到了她热爱的工作岗位。
    一个建议,让种子站走向新生
      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全国的绝大多数种子企业因为没有自主品种,缺乏市场竞争力,面临破产倒闭。宁波的种子站如何能迎风飞扬,闯出一条新路呢?1995年,刚上任市种子推广站副站长的王晓燕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建议种子站与市农科院“联姻”,合作开展杂交籼粳稻育种,培育自己的水稻品种,走育种、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新路子。
      这是一条救犊之路,也是一条突围之路、新生之路。通过一个时期的论证,在宁波市农业局、科技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99年,一个充满新生与希望的《杂交水稻合作育种协议》诞生了!
      从此,濒临险境的种子站开新走向新生。集育、繁、推于一体的种业“一条龙”工程开始扬帆启航。王晓燕发挥自己所学遗传育种专业的优势和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同农科院的科技人员一起选育了多元化、高品质的甬优系列杂交水稻。2000年以来,共育成12个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组合,其产量比常规稻增产10%-20%,其中“甬优3号”、“甬优4号”、“甬优5号”、“甬优9号”、“甬优11号”5个组合还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甬优6号”也成为我国第一个育成的典型籼粳杂交超级稻,2005年被列为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单季百亩均产达75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达到834.2公斤。2010年,籼粳杂交晚稻“甬优12号”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842.1公斤,最高亩产达858.5公斤,连续三年创下浙江省晚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以科研促开发,以开发促科研,这一良性互动的新机制,不仅在省内创造了水稻合作育种的新模式,更有效地推进了杂交水稻产业化,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统计,这十年来,在全国各地累计销售种子867万公斤,其中在浙江省,累计推广甬优系列杂交水稻858万亩,增产稻谷4.3亿公斤,实现综合经济效益8.6亿元。
    一粒种子,让农民增收9亿元
      先贤说过:“一粒种子,不落在地上,死了,仍旧是一粒,若落在地上,会长出许多子粒来”。王晓燕不光要做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更要做一个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种,王晓燕又开始了新的进军!
      “甬优1号”培育成功后,为了加快良种繁育,王晓燕和她的团队把目光投向了海南,因为那里气候温和,阳光和雨水充沛,即使在冬天,也照样能播种。2000年,当时的宁波市种子站专门在奉化松岙建立了1200亩制种基地,与500多个农户签订了种子生产合同。同年4月20日,一辆专车把1250公斤亲本种子由海南运抵奉化基地。而此时正好是奉化基地的水稻播种时间,可以说,异地育种完成了“无缝对接”。
      但又一道难题摆在她面前。异地育种,“水土不服”现象伴随而至。因为亲本种子是在海南高温下繁育出来的,种子收获后,其尚未过休眠期,发芽技术还得摸索。按常规,稻种的发芽期一般在3天左右,特殊情况也不会超过4天。然而,让所有人感到困惑的是,到第5天,浸泡的种子依然沉睡不醒。
      第6天,没发芽!
      第7天,还是没发芽!
      制种的农民受不了,他们不约而同地来到王晓燕的住处,有的质问为什么不发芽;有的指责种子公司和王晓燕是在欺骗他们;有的农户要她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农户经济损失……王晓燕万分焦急,她把单位里的人员分成几个组,每晚打着手电,一户一户地去指导,帮助检查观察,耐心地告诉农户催芽方法。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种子仍未发芽,直到第10天下午,一位农民兴冲冲地告诉王晓燕,他家的种子发芽了。之后,喜报一个接着一个,全村都沉浸在焦急等待后的喜悦之中。
      在水稻生长季节,王晓燕大都呆在松岙基地,指导农民科学种植。一到水稻抽穗扬花季节,王晓燕忙碌地穿梭在制种农户的田头,告诉农民如何赶好粉、去好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年秋天,奉化制种基地获得了大丰收,制种产量超过预计数的1倍,亩产种子达205公斤,刷新宁波地区制种亩产新纪录,制种农户每亩增收1000元以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多年来,王晓燕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制种事业。每年,起码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去农村。全省2000多个种子销售站(点),她少说也要跑几百个,有时还不止去一次。每年要走3万多里路,相当于一年一次长征路。20多年来,她下乡的路程长达56多万里,相当于绕地球7圈!20多年来,她和她的团队累计推广水稻新品种30余个,帮助农民增产5亿多公斤,助推农民增收9亿多元。
    王晓燕在种子生产基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