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习
记者
姚力丹
这几天,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正在北京隆重举行。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改善民生问题是此次全国“两会”的热点,我省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围绕广大农民兄弟的民生状况、所需所愿,提出了一系列提案、议案。
让外来务工者享受同城待遇
看病难、入学难、待遇低一直是困扰农民工生存状况的大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3亿人,在外务工的有1.5亿人。“近年来,农民工权益受到侵犯的例子并不少见,一些企业甚至把农民工当成赚钱的机器。”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告诉记者,目前,在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农民工受到不公平对待,使得他们的归属感严重缺失,也使这些从事一线生产的打工者成为就业人员中最不稳定的“流动大军”。“现在更迫切的是建立‘同城待遇’机制,让农民工在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越来越向‘市民待遇’靠拢。”李书福认为,“市民待遇”应是一个综合制度体系,包括养老福利、社会保险、医疗体制、居住保障、人文关怀等全方位的制度保障,可以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让每个农村百姓都能“病有所医”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财政补贴到位了后,如何把钱花在刀口上,这一点非常关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主席李兰娟在调研后认为,农村社区医生收入低、待遇差,很多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不愿去农村,即使去了,也不安心工作,从而影响农村社区卫生的医疗水平和质量,“我建议在全国推广建立农村社区责任医生制度,真正解决农村看病难。”
“我的设想是将现有乡镇卫生院转化为社区卫生中心,把现有村委卫生室转化为社区卫生站,每1000名到1500名村民配一个社区责任医生和一个社区责任护士,这样大家的小病可以在社区医院及时解决,大病则由社区责任医生进行双向转诊,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健康进社区’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新格局,确保财政补贴的每一分钱都用到老百姓身上。”李兰娟说。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让社保跟着农民工“走”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维科精华家纺有限公司质检员杨晓霞作为优秀外来务工人员的代表,非常关注农民工社保问题,“我们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经常变动,今天在这个县打工,明天有可能就去隔壁县,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已经交的社会保险不能带着走,让大家很没有安全感。”
去年,杨晓霞所在的宁波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符合企业实际和外来务工人员特点的“五险合一”(工伤、大病、养老、失业和生育保险)套餐式社会保险政策,“有了这个政策,我们交在账户里的社保就可以在宁波市范围内无障碍转移,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来参加“两会”之前,杨晓霞还专程到劳动部门了解,短短一个月时间,当地外来务工人员参加这项保险的达到了15万人。“说明这项政策是真正受到务工者和企业欢迎的,为此,我建议国家能加快建立适合企业实际情况和我们外来务工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让农民工真正能在城市安居乐业。”
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我们把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现象称为‘凤归巢’,但是目前我省农民工回乡创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不少困难,要想‘凤凰起舞’不容易。”全国人大代表、武义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学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更需要政府部门的“鼎力相助”。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融资难问题,俞学文建议,应该加大对农业生产领域创业的财政补贴力度,设立用于贷款贴息、创业培训和融资担保的专项扶持基金,在贷款、资金和支农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引进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就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场等经营实体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