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健康养生

怎样纠正听力缺陷

  •   一名新生儿正在接受听力筛查。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为“康复从发现开始——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0至6岁听障儿童约13.7万,每年新生听力残疾儿童2.3万,而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听力残疾儿童早发现、早诊断的有效手段。
      先天性听力损失是较为常见的出生缺陷,而从发现到首诊的时间间隔,有些家长比较重视,发现以后及时就诊,但多数家长都是在5-10个月之间就诊,特别是轻、中度听力障碍的孩子更容易被忽略。在临床上常常会遇到一些令医生扼腕叹息的憾事,不少家长因为孩子到了两三岁还不会说话,或者五六岁口齿还不清楚,这才慌了手脚,往往延误了诊疗的最佳时机。
      据有关调查显示,如果只通过父母或家人的观察,有50%以上的聋孩子不能被早期发现,这是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一个很重要原因。省儿童医院已设立浙江省听力筛查管理中心,为新生儿做听力筛查。该院耳鼻喉科主任孙越峰说,去年,医院收治了50多个先天性耳聋的孩子。先天性耳聋的发病率大概在1.5/1000,这种耳聋患者占了所有聋人的50%以上。
      常言道,十聋九哑。先天性耳聋的治疗时间很关键。孩子出生3天做新生儿听力筛查,如果查出患有先天性耳聋,周岁时就可做植入人工耳蜗的手术,3岁之前是手术的最佳时间,这段时间正是孩子语言中枢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过了8岁还没做手术,孩子很可能终身不会讲话。研究表明,孩子在2周岁之前进行康复训练,言语清晰度损失不超过2%;2-5周岁之间进行训练,言语清晰度要损失50%;5周岁开始训练,清晰度的损失率达50%以上;7周岁以上再进行康复训练几乎没有治疗效果。省残疾人康复医院副主任王飞说,对于不能治疗的听损儿童,可教孩子做早期发音练习,并及时佩戴助听器,尽早开始听觉语言训练,时间越早效果越好。这样经过语言训练,能使患儿正常地与人交流,做到聋而不哑、残而不废。
      孩子长大了,也有些疾病会导致听力障碍。省中医院五官科主任医师赵荣祥说,孩子容易得一种叫“分泌性中耳炎”的疾病,得这个病的孩子听力会下降30-40分贝,感觉耳朵就像被塞了一团棉花。得这个病的孩子年龄在2-6岁,刚是学说话的时候,听力受影响,学习能力就会下降。而得分泌性中耳炎的孩子不少,大多是鼻炎和鼻窦炎引起的。
      一般有这个病的孩子,晚上都会打呼噜。还有,如果叫孩子好几声都不应、喜欢把电视音量开得很大,家长就要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听力了。
    相关链接:
      目前我省对低保范围150%以内的家庭的贫困聋儿给予免费助听器免费适配或免费人工耳蜗植入,同时给予康复训练经费的补助;对低保标准150%-200%家庭的残疾儿童以及一家多残、一人多残、重度残疾、单亲等特殊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以上设备和康复训练经费给予50%补助。对其他家庭的残疾儿按照25%补助。如果家庭有0-6岁浙江省户籍的拥有第二代残疾证的听力残疾儿童可向户籍所在地残联申请,同时可向浙江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进行有关政策咨询。 (本报综合报道)
    常见耳病的预防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它是导致传导性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症状是耳朵反复流脓、鼓膜穿孔、听力逐渐下降,合并胆脂瘤者,可引起多种颅内、外并发症。
      预防:尽量避免感冒及耳进水,减少急性发作;尽早接受手术,清除中耳病灶,重建听力,防治并发症。
    突发性耳聋
      这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突发性神经性耳聋,目前认为是血管病变、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内耳损伤所致。通常在睡醒后发现单侧听力明显下降,可伴有耳鸣、眩晕症状。
      预防: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及精神紧张。
    分泌性中耳炎
      当中耳的引流通道———咽鼓管阻塞时可出现中耳积液,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及耳隔膜感。长期的鼻炎、鼻窦炎以及腺样体肥大是其常见的病因。
      预防:去除其病因,积极治疗鼻腔、鼻咽疾病;使用药物促进中耳液体吸收及排出;必要时鼓膜穿刺抽液或进行鼓膜置管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
    耵聍栓塞
      耵聍俗称“耳屎”,是人体外耳道正常的分泌物,对外耳道皮肤有保护作用,分泌过多或排除受阻时可导致外耳道堵塞,从而影响声音传导。
      预防:平时注意避免耳道进水;别乱挖耳,以减少损伤及感染;耵聍过多者,可定期清洁耳道。
    老年性耳聋
      老年性耳聋是由于内耳和听神经的退行性变所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一般发生于60岁以后,是老年人致聋的主要原因。
      预防: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延缓神经及微血管病变。治疗方面主要是依靠配戴助听器提高听力,严重者可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