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新闻

一个椒农怎样“种”出国家科技奖

  •   每年一度的科技奖励大会总会推出一批耀眼的科技成果,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农民科学家陈炳金却成了明星级人物,他的《辣(甜)椒雄性不育转育及三系配套育种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全国农民的唯一代表,陈炳金和全国各界200多个顶尖级科学家一起,登上了国家科技大会的最高领奖台。
      陈炳金培育的辣椒究竟有啥“魅力”?原来,近40年来,陈炳金不仅成功搜集辣椒种质(基因)资源700余份,并且成功转育辣(甜)椒雄性不育系材料47份,恢复系材料62份,育成40个杂交辣椒新品种在全国推广。
      搞育种研究,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收集种质资源。没有经费去购买,陈炳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从开始种辣椒起,陈炳金就创建了“富顺县辣椒协会”,随着协会影响力扩大,全国各地有3000多户椒农加入进来。“每个会员都有一个种质资源库。”
      为了得到这些种质资源,陈炳金在向会员印发技术资料时,就添上了一则信息,承诺凡是当地种上5年以上,而且较纯的辣椒品种都可以寄给他,邮寄费他出,且返赠他出版发行的辣椒专著和《科学种椒》VCD。通过这个办法,他一次性收集到种质资源400余份,由此在辣椒育种上淘到了第一桶金。
      同时,陈炳金跑遍了省内外每一个角落,每到一处就是关心当地有没有辣椒地方品种,只要听说有,无论如何都要找到。他还引进国内外杂交一代辣椒品种进行试种分离。他利用冬在海南、春在四川,每年分离两代,又创新辣椒种质资源近100份。20年来,陈炳金搜集、整理、提纯种质资源达到700余份,奠定了辣椒育种道路上最坚实的基础。
      在辣椒的种植上,陈炳金想出不少办法。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辣椒人工授粉需要的临时劳动力越来越不好找。如何解决辣椒传粉杂交制种难的难题,是辣椒制种界亟待解决的事。
      一开始,陈炳金想到用大棚栽培,纱网隔离蜜蜂传粉,但效果不佳。后来,陈炳金又在大棚中学习水稻风传。这时,他看到有人用塑料滴灌带给辣椒小苗浇水,塑料滴灌带的小孔中喷射出小水柱。“这时我突然开窍,辣椒传粉风也可以这样吹出,用微风吹散父本花粉给母本传粉。”一项新技术由此产生。
      如今,陈炳金育成的辣椒新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15万公斤,种植面积达到375万亩。“每亩保守测算产量为2500公斤,总产鲜椒94亿公斤,总产值206亿元。” (陈四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