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绍兴市突出政策惠农、园区强基、科技兴粮和服务助力,战胜了不利天气影响,取得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77.22万亩,粮食总产量116.4万吨,分别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30.76%、130.79%。继2005、2006、2007、2009年后,再次获得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诸暨市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绍兴县获得了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政 策 惠 农
绍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市委书记张金如、市长钱建民、副市长冯建荣等市领导多次调研指导粮食生产工作。市与各县(市、区)签订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两个责任书,出台了粮食生产专项扶持政策,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先进个人、优秀种粮大户等评比表彰活动,召开了春耕生产、冬季农业生产、粮食生产功能区等现场(工作)会议。市、县(市)分别配套种粮直接补贴每亩10-20元,插秧机、烘干机购置补贴比省定标准分别提高10%、20%-30%,早稻谷、晚稻谷实际订单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2元、148元,比上年提高了4元、30元,率先创新建立了粮农补贴资金管理及操作程序、监督员、联席会议、乡镇工作考核等制度,切实保障了各项政策兑现到户、发放到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010年,全市各类(包括国家、省、市、县)粮食生产扶持资金超过2.5亿元,其中市、县地方财政扶持资金8133.6万元,比上年增长近20%,逐步形成了公共财政惠农促生产的良性机制。
功 能 区 强 基
切实把粮食生产功能区作为粮食生产发展的战略基础和重要平台来抓。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工作责任制考核。6个县(市、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完成编制并通过省级评审,建立了电子地图和数据库。2010年,全市共投入3934.8万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4.7万亩,新建机耕路44586米、修复35856米,新建渠道94189米、修复70353米,粮食生产功能区粮油复种指数175.9%,水稻平均单产比面上增产5.6%。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议在诸暨市成功召开,山下湖新桔城粮食生产功能区成为首个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市2009年试点的6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进展良好,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配方肥、秸秆还田等培肥技术措施到位,操作规范。2010年新启动实施6万亩,编制了实施方案,落实了县(市)配套资金3618.66万元。
科 技 兴 粮
牢固树立科技兴粮理念,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4个县(市)列入全国水稻高产创建县,诸暨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整县制推进试点。农机农艺紧密配合,强势推进以机械插秧为重点的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2010年,全市新购置农业机械29275台(套),累计补贴资金8316.2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资金5956.8万元,居全省领先。水稻机械插秧面积32.04万亩,比上年增长55.1%,居全省第二。在全省率先创新的水稻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技术应用面积5.1万亩。建立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774个,示范面积14.45万亩,占水稻面积的7.6%。水稻良种覆盖率98.2%,主推技术应用率82%,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6.7%,比上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通过先进科技推广应用,单季晚稻平均亩产523.5公斤,创绍兴历史新高。诸暨市山下湖镇新桔城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350亩单季晚稻甬优12,以759.5公斤的平均亩产创造了单季晚稻百亩示范方浙江农业吉尼斯纪录。省长吕祖善,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分别作出重要批示。
服 务 助 力
坚持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化服务两手抓、齐助推。全面加强农业“三位一体”建设。全市111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立村级农业公共服务站(点)1569个,兼职村农技助理员1944人,市、县、镇、村四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建设。出台了扶持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和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中心建设等专项政策。全市种粮大户规模经营面积32.17万亩,粮食类专业合作社403家,千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均建有集农技、农机、农资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社会化服务中心。全市建立农资配送中心14家,农资连锁经营点1224家,育供秧中心65个(其中智能化温室育秧中心6个),粮食烘干中心33个,拥有谷物烘干机280台,应急粮食烘干能力10万吨以上。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面积134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8.3%。植保统防统治服务面积22.28万亩,服务农户2.92万户,涌现了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水桥粮食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南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先进典型,全面推进了代耕、代育、代插、代防、代管、代收、代烘、代加工等服务,促进了粮食生产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