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姚力丹
编者按:未来10年,我国将投入4万亿元用于水利设施建设,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出台,为凝聚全社会力量推动水利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我省农村水利建设该如何抓住机遇提升发展,在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召开的“水资源保护”专题座谈会上,政协委员们纷纷为“十二五”我省农村水利建设建言献策。
废弃物处理:
鼓励科技引领和机制创新
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农村每年产出生活垃圾1000多万吨、生活污水4000多万吨,农作物秸秆1200多万吨、畜禽粪便1600多万吨,此外还有大量村镇农副产品加工业所产生的废料。一些农业废弃物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或由地表渗入自然水体,直接威胁农村水质生态环境。
“尽管政府对农村废弃物处理建设投入了不少资金,但资源化的循环经济产业没有得到真正发展。”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杨肖娥认为,加快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农村废弃资源再生利用高新技术团队,探索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产业化技术模式,优先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构建和完善农业生态产业链,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生态化,是减少农村废弃物排放的根本途径。
杨肖娥认为,通过创新技术、再生技术将这些废物循环利用,形成高水平的农村废弃资源生态循环高新技术产业链,不仅能重建健康的农村水质生态系统,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但为何目前大量农业废弃资源没有被再利用?省政协参事于涟分析说,处理成本高、利润低是其症结所在。“解决该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增加废弃物再生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政府也要给予相应扶持。”据悉,目前江苏省和上海市已经出台了针对开发和利用农业废弃物的具体补助政策,对此于涟建议,我省农村农业废弃物面广量大,如果也能落实相应的生态补偿、免税、激励等政策,将会大大促进农村废弃资源循环利用高新产业的发展。
饮水安全:
加强对山塘小水库的改造
现象:目前我省大部分水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污染,其中氮、磷超标是造成水质富营养化的元凶。国家环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60%的氮磷污染来源于农村生活与农业废弃物污染。
“十一五”期间,我省累计投入108.8亿元,解决了16800个行政村的饮用水问题,全省农村自来水覆盖率从2002年的62%提高到了目前的95.8%以上。但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局部地区的开发程度超出了环境的自净度,不少农村沟渠、河道、池塘遭受工业废水及农业废弃物污染,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关键要减少污染源,加强对农村饮水水源地的保护,完善水质监测体系。”省政协常委计时华认为,目前温州等地已经制定了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地方条例,但省级层面的水资源保护条例尚未出台,“同时,针对农村水质富营养化污染严重的特征,应完善水质考核指标,增加对总氮与总磷的测评指标,农村饮用水源流域的污水处理必须建立尾水脱氮除磷技术措施。”
我省部分农村总降水量不少,但当地农民仍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这是由于蓄水工程跟不上而造成的工程性缺水,比如丽水就因地处丘陵地带、山高坡陡而造成了汛期水足、冬天干旱的情况。“山塘小水库是山区农民饮水的主要水源,但目前我省不少山塘小水库修建年代久远,多数大坝为土坝,既没有设计指标也没有监测指标,严重影响山塘安全运行。”针对这一问题,省民革委员们在集体提案中建议,未来5年,我省应加快对农村山塘小水库的改造,对山塘小水库要严格按照饮水安全加强保护与管理,可以通过建立村级农民水务员制度,将农村山塘小水库的日常巡查管理列入当地政府的工作职责。
节水农业:
加强“两区”农田水利配套建设
现象: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我省共实施国家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34个、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省级专项资金项目124个、经济型喷滴灌示范项目228个,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10万亩,新增年节水能力6.3亿方,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14.5亿公斤,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虽然成效显著,但总体上看,我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不少农田水利工程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建设标准较低,一些排灌渠道、机埠年久老化失修,加上我省是台风、洪涝灾害多发的省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已越来越影响我省农业的防灾减灾能力,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对此,省政协常委李继承提出,农田水利应借我省开展农业“两区”建设的契机,加强资金整合和项目对接,合力推进“两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田水利工程转型升级。
李继承建议,我省水资源存在区域分布和季节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应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等措施,注重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建设一批微蓄微灌、喷灌滴灌、肥水同灌示范区,以点带面推动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水资源开发:
建立科学统筹的长远规划
现象:我省水资源虽然总量丰富,占全国总资源的3.98%,但人均拥有量却不高,多年来一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由工业污染、生活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仍然在不断加剧。
加强水资源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合理规划水资源开发是不少政协委员的共同建议。“我省是水乡,却存在水质性缺水,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规划不够完善。”省政协常委王珂在参与了多次政府产业开发规划工作后认为,水资源开发应该建立科学统筹的长远规划,政府在一些产业平台选址时要更多地考虑水资源保护的因素,上下游水系之间要加强区域联动,加大监管力度,通过提高环境治理成本来遏制污染。“水资源保护不能靠政府包办,更需要全民的参与。”省政协委员、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教授闫彦表示,人类对水资源保护的漠视也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要加强水资源保护知识的宣传普及,让广大农民知道水资源保护事关他们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