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入冬以来,冷空气频频来袭,人们纷纷用上了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暖风机……不过,人们在享受温暖的同时,常常会被温柔地烫伤了,从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传来的消息看,近期,因取暖而导致低温烫伤的患者日益增多。医生说,往年低温烫伤的多为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肢体神经末梢功能减退、循环不好,对热和痛的感觉比较迟钝,对低温热源不敏感,且多是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等传统取暖工具,但这几年,年轻人低温烫伤的也多起来,这可能与新型保暖产品有关。
腿上长大理石纹,暖风机惹的祸
“我以为这样就可以对付这个寒冬了,没想到却受伤了……”
杭州的鲍小姐洗澡时突然发现自己右小腿内侧出现一大块网状红黑色的斑,很像大理石的花纹。摸上去不疼也不痒,也没有特别的凸起。这让鲍小姐很纳闷:这块像大理石花纹的斑究竟是什么?长在腿上除了影响美观,对身体到底有没有危害?鲍小姐丝毫不敢怠慢,立马就去医院检查。
医生诊断的结果却出乎鲍小姐的意料,这块斑竟然是取暖不当造成的低温烫伤,是被暖风机吹出来的。原来,为了应对寒流,鲍小姐不管上班还是在家,只要是坐着,暖风机就开着,且常常是对着双腿吹。不过,鲍小姐还是很困惑:她吹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烫,怎么会烫出一大片花纹来呢?
杭州市第三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宋为民说,低温烫伤和开水导致的烫伤和明火导致的烧伤不同,表面看起来烫伤面积可能不大,烫伤皮肤表面也不一定有伤口,但创面往往比较深。鲍小姐腿上的大理石纹,在医学上有个专业的名称叫做火激性红斑。这是由于皮肤长时间接触较高温度后,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导致色素沉着而产生的。这种火激性红斑一般呈紫黑色,网纹状,看上去就像是大理石纹一样。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如果能在早期就医,病情是可逆的。如果没有在当下做出处理,一般情况下要半年甚至一年才会退去。
超过体温的温度,别过分接触
导致烫伤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热力,而另一个是作用时间。
宋为民解释说,皮肤有一个耐受度,人体在接受外部热量时,温度控制在42℃-45℃最为适宜,但即使是在42℃-45℃这样一个温度,长时间接触也可能造成皮肤伤害。当皮肤接触70℃的温度持续1分钟,就可能会被烫伤;而当皮肤接触近60℃的温度持续5分钟以上时,也有可能造成烫伤。这种低于烧伤温度的低温刺激导致的烫伤都属于“低温烫伤”。
冬天,人的感觉差,不易察觉。尤其是老年人,对热和痛的感觉迟钝;其次是婴幼儿,由于家长疏忽被低温烫伤的也时有发生。
低温烫伤和高温引起的烫伤不同,创面疼痛感不十分明显,当皮肤与低温热源短时间接触,会造成表皮的烫伤,网状红斑、水泡等都是这种皮肤损伤的表现之一。如果低温热源持续作用,就会逐渐发展为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烫伤。处理不当不及时,会发生溃烂,长时间无法愈合。
出现低温烫伤,该怎么处理?
长时间使用取暖设备后,皮肤若出现发红、发白等现象,即意味着发生了低温烫伤。首先应立即用清水湿敷或冲洗,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这样可大大减轻皮肤损害程度,减轻烫伤程度。若皮肤有水泡、脱皮、渗出等破溃,用4-6层的纱布蘸0.9%生理盐水冷湿敷,一般以疼痛明显减轻为止,约半个小时左右。若低温烫伤发生的时间比较长,损害比较深,自己处理后,要及时就医。
发生烫伤时,不要使用“土方法”,如采用涂抹菜油、麻油、酱油、食醋、米酒加黄糖、蛋清、芦荟汁、牙膏等等,这不仅给医生判断创面情况带来困难,而且有加重创面感染的可能。
(陆桂芳)
取暖要注意这些细节
热水袋:最好穿上“外衣”
老年人喜欢用热水袋取暖,被窝里放个热水袋,感觉暖融融的。不过,冲热水袋时,除了要把盖拧紧、防止水流出来烫伤人外,还要注意水温不要太高。最好给热水袋穿上一层隔热衣,避免热力直接作用在皮肤上。
睡觉时,不要抱在手上,也不要贴在胸前和脚上,应放置于脚旁10厘米处,且最好是睡觉前放在被子里,睡觉时取出来。糖尿病或患有末梢感觉神经迟钝的患者和婴幼儿最好不要使用热水袋取暖。
电热毯:不要整夜使用
电热毯也是很多家庭常用的取暖设备,但电热毯适合在硬板床上使用,不宜在席梦思床、钢丝软床和沙发床上使用,因为受力后电热线在伸拉或曲折时容易变形或断裂,诱发事故。电热毯必须放置在垫被和床单之间,不要放在棉褥下使用,以防热量传递缓慢,使局部温度过高而烧毁元件。电热毯的温度不能开得太高,使用时最好在上床半个小时前打开,上床后就关闭电源,一定要避免整夜使用电热毯。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不宜使用电热毯,因为长时间睡在温度较高的电热毯上,能使血液循环加快,血管扩张,导致咯血量增多,使病情加重。另外,对心脏病患者或敏感体质的人,也应尽量少用或不用电热毯。孕妇使用电热毯容易导致畸胎、流产等病症。婴儿使用电热毯容易患感冒。
煤炉:要防一氧化碳中毒
在农村,不少家庭都会使用煤炉取暖。每年冬季,我省都会发生因取暖而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件。
现在家里面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一般是在洗澡时,因此洗澡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如果在洗澡时发现一氧化碳中毒,要马上打开门窗通风,尽快把病人移到通风的环境,最好解开中毒者衣领及腰带以利其呼吸畅通,并注意保暖。医生还提醒,如果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较深,应立即送医院救治。对于重度中毒昏迷不醒的患者,要将其头部偏向一侧,确保呼吸道通畅,以防呕吐物误吸入肺内导致窒息。
泡脚:水温不能过高,时间不能过长
忙碌了一天,晚上临睡前泡泡脚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尤其在冬天,会觉得很温暖。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舒经活络、温暖全身的作用,但如果泡脚的时间太长、水温太高,对身体有害无益,老人尤其要注意。泡脚的水温以30℃到40℃为宜,泡脚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如果在泡脚过程中出现胸闷、头晕,应暂时停止。另外,刚从室外归来时,若突然用热水冲洗,热量不能及时被血液吸收,也很容易被烫伤。
暖宝宝:使用时最好多隔几层衣服
杭州市中医院皮肤科罗维丹主任医师表示,临床上有不少爱美的年轻女孩,腹部、背部出现低温烫伤,都是长期不合理使用“暖宝宝”造成的。这种持续发热的贴剂,虽然基础温度不高,但它最高可达60℃。人体局部位置如长时间接触大于50℃以上的热源,虽然当时可能并没有感觉到烫,但热力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软组织内部,从而形成烫伤。
除了选择质量比较好的暖宝宝,用暖宝宝时最好能多隔几层衣服,且不宜长时间贴,过一阵子最好揭下来换个部位再贴,切忌贴着暖宝宝睡觉,避免发生烫伤。皮肤容易过敏的人、孕妇和婴幼儿尽量少使用这样的取暖装备。
暖风机:别近距离对着吹
暖风机在冬天非常受欢迎,但是被暖风对着吹的皮肤常常会出现局部的网状红斑。离开暖风的范围后,皮肤上的红斑会慢慢消失。别以为这样就不会对皮肤造成伤害了。经常出现这样的红斑,会造成色素沉着,时间长了,会让皮肤慢慢变黑。
使用暖风机等取暖器时,一定要避免对着吹,皮肤感觉温暖即可,如果皮肤有发烫的感觉,就说明距离太近了,有被低温烫伤的危险。要经常变换暖风机的位置。给婴幼儿使用暖风机,要特别当心放暖风机的位置,防止发生意外。
新型保暖产品:少用为妙
比起传统的取暖设备,如今的时尚青年更青睐于在网络上购买新型保暖产品,打字戴USB手套、喝水用USB保温杯、坐着有USB靠垫。鼠标垫上加盖一层毛绒布,里面有一片柔性发热材料,通过USB加电后便可持续发热,温度可达40℃至50℃。
相比热水袋、电热毯,如果USB取暖设备温度不高的话,烫伤可能性较小,但也要当心。这类产品技术门槛不高,市场上不少USB取暖产品多属“山寨货”,有的还是不折不扣的“三无”产品,提醒大家慎用这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