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雷蕾 叶尚蓉)“灯光调得亮一点,大家表演时要注意各自在舞台上的位置,重来一遍……”这两天,景宁畲族自治县毛垟乡毛垟村的礼堂里,年近六旬的毛建荣正在导演村里即将举办的迎春晚会。他告诉记者,排练的十几个节目都是村民们自编自演的。
近年来,景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重大文体活动为主线提升“畲族文化”,组织百场文艺演出、百场电影、百部科教片、百场体育赛事、百项保护行动等“五百工程”下乡进村,悄然改变着乡村农民的文化生活观念。
1月11日,标溪乡东车村修缮一新的祠堂内,村民们全情投入表演起了花鼓戏、三句半、快板。台下坐着的乡文化员、大学生“村官”既是观众又当评委。村委主任严建云说:“正月里村里要举行村民联欢晚会,外出的村民也会回来观看。我们觉得这些节目还略显粗糙,就请文化员和大学生‘村官’来指导、参谋。”
毛垟村七十八岁的潘友喜,排练《大花鼓》时被“导演”“批评”了好几次,可他一点也不生气,反而乐呵呵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演出,对《大花鼓》这个戏还不熟,挨批也认了。但这场迎春晚会我是一定要上的,就是再累也高兴!”“通过文化惠民工程的开展,群众的文化生活已经从原来的政府主导,逐步转变成为政府主办与农民自办文化并行,一道道由农民自制的文化‘大餐’,给山村群众生活带来了新味道。”景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林建锋说。
前几天,由大漈乡乡政府倡导,该乡青年“创业咨询团”骨干成员主讲的知识培训课,吸引了十里八村的农村青年。“雪松”高山冷水茭白合作社负责人朱健林讲授的是高山冷水茭白种植的新技术及品牌发展;“创业能手”梅建伟讲授的是如何建立销售网络;乡校老师梅伟明主讲网络的应用,一堂堂生动实用的课程赢得了“学生”的认可,每次都是座无虚席。“这样的课不容易上,像烧菜一样既要有味道又要好消化,得花些心思,把术语、理论翻译成群众通俗易懂的话。”梅伟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