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王巷扉 林庆雄 潘俊)“多亏了跨村‘老娘舅’们的调解,我们之间存在一年多的矛盾终于化解了。”日前,在遂昌县应村乡天师 村委会,村民张小海和黄家谷的手又握在了一起。
自从有了“民间调解队”,应村乡党委、政府在村民眼中成了“笑脸娘舅”。成立三个月来,“民间调解队”一出马,长年纠纷100%得到有效解决。
不是干部身份,而是信得过的邻居。不在会议室谈判,而到村民家中调解。既讲政策,也兼顾人情。今年上半年,应村乡集中10名有威望的村干部、老党员,当起了全乡15个村的矛盾解决员、关系协调员和情绪疏导员,建起了“民间调解队”,通过串门走访、“坐堂问诊”等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调解时,我们讲‘农家话’。当事人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后,一般都会心平气和地各让一步,许多心结就解开了。”应村乡党委书记朱立军说,“应村乡‘包容性增长’的局面越来越好。”
“一些本村解决不了,或拖延时间较长的矛盾纠纷,现在都是找我们调解。”今年65岁的杨金标在调解队中最为年长,他说,调解纠纷其实也没什么秘诀,关键靠耐心、诚心,再加上腿勤,一遍跑不行,就跑第二遍。
据统计,调解队自成立以来已调解纠纷16起,成功率达100%。通过这支特别力量,全乡基本上实现了“家庭矛盾不出户,邻里纠纷不出组,99%的村里矛盾不上交”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