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具体内容见本报2010年12月25日1版)。,在浙江农林大学师生之间相互传递着。这份文件不仅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农林专业充满希望,也坚定了从事农林工作的信心。
政府出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希望的田野去
“以前大学生不愿意从事农业工作,主要是农林行业收入普遍不高。”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教授仲山明说,“现在省里、市里有补贴,有的县里还有配套补贴,在浙江从事农林业,光各种政府补贴每年最多就可领到好几万元,而大学生毕业如果到其他企业工作,月薪达到2000多就已经不错了。”
仲山明认为,有了这些扶持政策,农林学子投身现代农业有了保障;这些政策的出台,也为农林大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工作平台,让农林学子有了用武之地。
梁蕴是浙江农林大学园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通过学校就业网了解了相关政策:“从政府出台的政策中,我们看到了浙江农业现代化在不断推进,而农林人才的缺口却很大,今后农林类人才肯定会越来越受欢迎”。
观念要转变,农民是职业而不是身份
“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目中,到农村工作是没前途的;从事农业,不仅辛苦而且待遇差。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其实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并不是去做传统概念中的农民,而是成为掌握科技知识的新型农民带头人。”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处处长梅亚明说,“我们现在说的农民已不是身份,而是一种职业,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迈进,今后要成为一个优秀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和管理水平,并不是谁都能做好农民这份工作的。”
浙江农林大学林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沙丽娜,毕业后准备到宁波的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当一位现代农民,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服务现代农业。她说:“在传统观念中,从事农林行业要经常下基地,工作可能会很辛苦,社会地位暂时也不怎么高。事实上,现在农民的工作环境特别生态和谐,现代农业的地位正在被重新认识。如今的农业基地不仅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基地里的水电网络一应俱全,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要做好农民不那么容易。”
学校来引导,农林学子怎样投身现代农业
“在很多发达国家,做一个优秀的农民,是十分受人尊重的。”在浙江农林大学,很多农林类专业的教授都这样说。而事实上,在政府出台政策的同时,浙江农林大学也正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农林大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农业发展,主动投身现代农业。
据悉,目前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创业园里,好几个以农产品为主的创业项目正在实施;在学校今年开设的大学生创业实验班中,不少培训内容就是指导学生怎样经营管理合作社、怎样组织销售农产品等。学校希望以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事现代农业。
梅亚明说,学校还在筹备成立培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创业班,将邀请有经验的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担任该班学生的导师。此外,学校已和宁波等10多个地区的涉农企业合作,建立了一批大学生现代农业实践基地,定期选派大学生前往实习,以进一步培养他们从事现代农业的水平和能力。 (陈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