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杨梅树管理呀,可有讲究了,不是长得越高大越好,要科学裁枝裁干,让它‘矮’下来,这样才能提高产量。”近日,笔者在长兴县龙山街道渚山村时,村民王玉明深有体会地说。去年他和村里周建明等其他8户果农,对30亩杨梅树实施矮化栽培管理技术,取得了可喜成效。今年,这30亩梅树共产杨梅3万公斤,相比往年,平均每亩增产375公斤,增加收入9万元。
据王玉明介绍,矮化技术首先体现在成苗整枝修剪上,将圆头形或半圆头形杨梅树冠改造为自然开心形树形;确定梅树冠主枝,删除、短截对主枝起严重遮荫作用、无结果能力或产量很低的大枝,将长势强、大小一致的3个主枝等角分配在3个方向,确定为改造后的树冠主枝;第三主枝比第一、二主枝细而短,以免顶枝因顶端优势、生长过旺而影响下面枝条的结果;配置好副主枝;对侧枝回缩修剪,剪去密生枝、细弱枝、病虫枝、枯死枝。在成苗施肥方面,采用控氮增钾适磷的施肥方法,促进枝条粗壮生长,促进结果。
“这种梅树管理方法值得推广,科学性强。”龙山街道农办干部许继锋说,王玉明等果农采用的是“开天窗”式整形修剪,使成年杨梅树改造成矮化开心形树冠,树冠内膛通风透光,增强内膛枝条生长、结果能力,便于喷肥、喷药、采摘等管理,对提高产量能力(立体结果)、增进品质、减少内膛病虫发生等诸方面都有好处。
“我们的新方法育梅树,效益明显,村里其他果农也纷纷向我们讨教经验。”王玉明介绍说,明年,渚山村将有256户的1200多亩梅树实施矮化增产技术,到实施成功投产后,可年产杨梅近100万公斤,比原先增产45万公斤。
(范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