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林业

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碳汇林业

这边风景独好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巨大威胁和重大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减排和增汇,而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具有十分重要的碳汇功能。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资源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碳汇造林迈出坚实步伐。近日,记者随同“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碳汇林业”采访团,深入温州、鄞州、临安等地,详细了解我省发展碳汇林业、增强森林碳汇功能的做法和经验,分享碳汇林业带给我们的变化。
本报记者 陈鎏琰 文/摄
温州:做碳汇造林的先行者
  2008年11月,“碳汇”作为一件新鲜事物刚刚出现,温州市就向国家林业局申请建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市级绿色碳基金。一向嗅觉灵敏的温州人又一次抢占了碳汇产业的先机。
  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建立后,获得了广泛认同,捐资者大多是当地的个体和私营企业主,2009年以来,温州市共实施了5个碳汇造林项目,面积近2万亩。温州市规划,要通过碳基金温州专项,在5年内造林25万亩。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的总策划人——温州市林业局局长徐顺东说:“大家都在支持你,也在监督你,你的树种不好,社会不认可。所以我们要用好这笔钱,力求在细节上不出问题。林子‘站’起来也是给群众信心,让他们看到碳汇林的作用。”
  在苍南县,记者看到,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营造的第一片碳汇林——3700亩混交林生长良好。温州市采取将碳汇林产业的碳汇指标给捐资人、收益给造林者的做法,委托专业造林公司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造林和管护任务,管护期为20年。这20年是树木生长最快、生命活动最旺盛、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时期,在这期间造林者要接受林业部门的监督和指导。负责管护这片林子的苍南振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蔡晖介绍,为了真正实现低碳目标,日常工作都有公司雇当地农民完成。
  蔡晖告诉记者:“除一次杂草,一片林子要雇十几个农民,作业一周才能完成。这样虽然进度慢一些,但能给附近农民增加收入,最主要的是不动用大型机械。碳汇林的作用就是吸收二氧化碳,不能在这个过程中再增加碳排放。”
  碳汇造林事业还得到不少温州普通市民的积极响应。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教师刘谨就组建了一支宣传林业碳汇的志愿者队伍,目前已有40多人参与。他坚信:行动改变思想。从2009年“地球1小时”活动开始,他带着志愿者们已经在4所学校开展了碳汇宣传。通过在社区开展小额购买碳汇活动,目前已有几千人参与进来,捐款额从50元到500元不等。人们了解到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直接手段,将碳汇理念融进了生活。
鄞州:倡导全民参与碳汇造林
“1000元能做什么?”对于这一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在宁波市鄞州区,有人回答说:“1000元可以购买1800多棵小树苗,长成大树后可吸收1辆轿车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有这样专业的回答,得益于他们刚参与了中国绿色碳基金鄞州专项的捐款。今年6月27日,中国绿色碳基金鄞州专项成立。在基金筹集的一个多月时间内,鄞州全区共收到机关、企业以及个人捐款7000多万元。踊跃捐款的背后,是鄞州广大民众不断萌生的低碳生活理念。
  多年来热心公益事业的雅戈尔集团捐资500万元。集团党委副书记钟雷鸣说,生态环境改善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捐助碳汇基金是企业回报社会的新方式。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国骅集团出资150万元建碳汇林。这个有20年房地产开发资历的民营企业,在生态化住宅方面作了许多探索。他们的态度是:付出的代价可能大一些,但必须要重视生态环境,这是社会必然的发展趋势。
  为了更广泛地扩大碳汇基金的影响力,鄞州不忘从细节出发,宣传低碳。最近,在鄞州区的不少私家车的挡风玻璃右上角多了一张特别的标识——零碳车贴。车贴上有一个很卡通的图案,一棵大树长着嘴巴,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气,上面还写着“森林鄞州——中国绿色碳基金”、“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等宣传文字。因为自家车上有了这张“车贴”,市民钱向明显得颇为自豪。他说,在向碳基金捐款500元之后,就获得了这张零碳车贴。“由500元捐款营造的碳汇林,可以‘中和’一辆轿车半年时间的碳排放量。”“设立碳基金是为了营造更多碳汇林。”在鄞州区农林局局长朱良华眼里,多年的植树造林活动,如今多了一份全球性的意义。“目前,鄞州区百万亩的林地绿化已达到饱和,可供碳汇造林的荒山不多,所以,我们锁定了80万亩平原绿化空间。”鄞州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森林鄞州”建设中的山地造林、交通干线两侧绿化、主要河道两岸绿化、村庄绿化、森林经营等林业碳汇项目。全区将每年投入3亿元,其中区财政安排1亿元,各镇(乡)配套1亿元,社会投资1亿元,连续5年投入15亿元资金,用于城镇、村庄、道路为主的平原绿化。
  目前,鄞州已逐步建立起政府导向投入、企业主体投入、社会广泛投入的多元投入机制,让碳汇造林从公益出发,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临安:监测量化让碳汇成效更明显
  袁为人是临安市藻溪镇严家村的村民,目前,他承包了村内500多亩荒山。未来20年内,他的工作任务是通过开荒造林,种植毛竹,创造出2.2万吨的固碳量,从而可获得中石油集团几十万元的碳指标交易收入。此外,根据毛竹特殊的生长习性,6年后留笋养竹,隔年采伐,20年里还能为他带来约450万元的经济收益。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科技学院教授葛宏立对记者说:“目前,临安市域内森林年吸收二氧化碳量约为200万吨,占工业碳排放量的29.8%。通过经营管理,提高现有森林的林分质量,整个森林年吸收碳量将达320万吨,占工业碳排放量的39%。”据介绍,竹林的固碳能力十分巨大,是杉木的1.46倍。临安市是中国竹乡和全国首个县级森林城市,竹林面积近100万亩,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该项目提供了绝佳的基础条件。
  林业碳汇上升到可操作层面,需要权威的单位来监测。坐落在临安市的浙江农林大学,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碳汇林业的研究。学校建立了专门的生态学实验室,通过固定监测样地,实施碳储量变化动态监测。今年,该校获得了国家林业局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资格。
  为了更准确地获得竹林碳汇数据,今年,浙江农林大学同临安市林业局合作建成了全球首创的竹林碳汇通量观测塔。这座塔内拥有辐射传感器、光三维超声风速仪、二氧化碳水汽分析仪等科学探测仪器,能全自动、全天候采集竹林不同冠层的二氧化碳浓度等竹林生态系统的宏观信息,以此观测、记录竹林的固碳功能。“这座竹林碳汇通量观测塔的建成,将为浙江抚育竹林、发挥固碳功效提供技术资料,也为以后竹林碳汇交易提供具体数据。”临安市林业局局长沈志军说道。
  上个月,在临安举行的2010中国碳汇林业与低碳经济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向临安10位农民颁发了全国首批林业碳汇证,有了这个证件,农户除木材和林副产品收益外,几年后,还能通过出售碳汇指标换取碳汇收入。“每亩毛竹年碳汇量为1.5吨左右,约为1.5排量小汽车的年碳排放量。目前,国际上每吨碳汇量的交易价格约为100元。”葛宏立说,当地农民可以通过土地出租等形式参与碳汇项目,收取佣金,还可以参加碳汇林造林护林工作,赚取劳务费。
  作为全国现代林业示范市和全国碳汇林业实验区,临安市提出,到2020年,林木蓄积量将达到1500万立方米,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达到3500万吨以上,森林年固碳能力达到300万吨以上。“十二五”期间,临安将把发展碳汇林业作为建设现代林业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台扶持措施,并着手建立碳汇基金,积极探索发展碳汇林业的模式和经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