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经

一朵花结出“两样果”

走出去的杭白菊,莫忘带“嫁妆”

  “一去二三里,村村皆种菊。”笔者近日采访时发现,同样种杭白菊,桐乡的种植户亩收入至少9000元,有的甚至高达11000元,而外地的引种户亩收入却不足6000元。收入差距如此悬殊,这其中究竟有何奥秘?
同样是种菊 收入各不同
  11月24日,笔者在桐乡石门的中国首个有机杭白菊种植基地看到,成片的杭白菊生机盎然,呈现出一派丰收的繁荣景象。桐乡缘缘食用专业花卉合作社副总经理朱掌华说,该基地占地面积200亩,全部生产过程未用农药和化肥,完全按有机食品标准生产。
  持着“有机产品认证”这张黄牌,这里产的杭白菊潇洒走四方,王老吉、惠尔康、银鹭等知名饮料企业纷纷向它敞开了收购的大门。现在,该基地平均每天销往全国各地的胎菊王超过1000公斤。“今年的价格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种植户都获得了好收成。”朱掌华告诉笔者,除这片种植基地每亩收入达到11000元外,他们带动6个村的3680户种植户,今年种植的3500亩杭白菊都卖出了好价钿。
  石门镇白马塘村种菊户沈明玉说,她家今年种菊24亩,亩收入不会低于9000元,“今年是20年来最好的行情,没有哪一家不赚钞票的”。村委会副主任朱一鸣表示,该村今年种了1000亩杭白菊,亩均收入超过了9000元。
  但出乎意料的是,外地引种户的杭白菊却遭遇了尴尬。桐乡缘缘食用专业花卉合作社委托千岛湖村民种植的260亩杭白菊,由于种植技术上存在较大差异,今年每亩杭白菊收入不足6000元。而嘉善县天凝镇的陆佳俊今年首次引种的30亩杭白菊,亩收入仅5500元。
杭白菊本土“念真经”
  石门镇今年种植杭白菊1.2万亩,占桐乡总种植面积20%。镇党委书记徐鸣阳告诉笔者,今年该镇杭白菊种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50%,7000多种菊农户,户均增收2500元。
  为把杭白菊打造成农民增收的聚宝盆,石门镇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阵地,以专业花卉合作社为依托,千方百计向杭白菊种植户传授新技术和新方法。大胆推广“杭白菊连作高产栽培技术试验”、“杭白菊幼菊花蕊施肥增产试验”等技术,实现了杭白菊无公害化种植,提高了杭白菊的产出效益。
  如今,桐乡石门镇摸索的连作高产、花蕊施肥、工业化生产和微波气流干燥等四大试验推广项目,均被列入国家重点星火计划项目。而“秸秆饲料化应用”这一创新技术,则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已被列入浙江省农技推广重点资助项目。据了解,杭白菊秸秆通过技术处理后,已成为桐乡湖羊的过冬饲料。种菊户沈明玉说,以前杭白菊秸秆只能留在田里烧掉,现在1亩杭白菊秸秆也能卖上200元。
种菊收入悬殊给人的启示
  据朱掌华分析,由于外地种植户对杭白菊认识不足,经营理念、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等方面缺乏经验,因此,收成不理想。
  业内人士认为,石门镇在杭白菊种植中植入科技因子,并向标准化方向引导,以绿色、环保、安全的食品赢得了消费者青睐,激发了杭白菊的市场生命力。杭白菊产业链的延伸、杭白菊产业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既要靠企业这一市场主体,也要靠政府加以引导。杭白菊走出去的实践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既要当好领航员,引导产业的提升和发展;又要当好服务员,为做强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